APP下载

纺织巨子刘国钧

2019-04-27孔卓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二厂常州纺织

刘国钧是中国纺织业巨子。他白手起家,秉承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创办了大成纺织染公司。该厂发展迅速,其产量和规模很快在业界独占鳌头,被经济学家马寅初称为“经济史上的奇迹”。

白手起家

1887年,刘国钧出生在江苏靖江生祠镇上。他的父亲是位读书人,一面在私塾教书,一面参加科举,由于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受到刺激,患上精神疾病,家庭日益贫困。为维持生计,刘国钧当起了小贩,赚钱生活费。15岁时,同乡柳秀方带着刘国钧离开靖江,到常州谋生。刘国钧在埠头镇贩卖麻糕、布匹并结识了陆友仁和蒋盘发。随后,刘国钧经柳秀方介绍到奔牛镇刘吉升京广洋货店当学徒。刘国钧头脑灵活,勤劳肯干,将店里滞销积压的布匹挑到乡村去卖,赚的钱都如数交给刘老板。刘老板对刘国钧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大加赞赏。不料刘老板做黄金生意亏了本,无法还清钱庄欠款,迫不得已将京广洋货店关门歇业同时为刘国钧在元泰京货店谋了差事。刘国钧在元泰京货店担任跑街伙计期间,经常和蒋盘发交流做生意的心得并结识了很多从事布匹生意的老板,逐渐萌生了自己开布店的念头。

1908年,刘国钧和华渭川合资在奔牛镇开设和丰京广洋货店,经营土布、绸缎等,兼办染坊,生意兴隆。辛亥革命爆发后,奔牛镇的各商户都害怕受到战争的迫害,纷纷关门歇业。刘国钧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奔牛镇各商号都关门歇业,此时若和丰京广洋货店开业必定生意兴隆。即使不幸毁于兵灾,自己年纪尚轻还可以东山再起。为以防不测,刘国钧将500银圆藏起来并让家眷带300银圆回老家。当时战局混乱,常州地区农民收成又很好,很多人家都将婚事提前准备,置办嫁妆等结婚用品。和丰京广洋货店顾客盈门,络绎不绝。刘国钧通过这次险中求胜,大赚一笔,成为奔牛镇的首富。

由商入工

1915年,刘国钧与蒋盘发、陆友仁等人集资9万元银洋,创办常州大纶织布股份有限公司。蒋盘发任经理,刘国钧任协理,总管全厂工作。为了解决白色斜纹布布面粗糙,瑕疵多等问题,刘国钧亲自到上海,穿上怡和纱厂的厂服进入浆纱车间学习桨料调配,不料被英国领班识破,幸亏工友帮助才翻墙逃走。但是帮助刘国钧进入怡和纱厂的工友被英国领班打成重伤。刘国钧主动承担了工友的医药费和全家的生活费并邀请其康复后到常州工作。后来,该工友康复后,主动到常州大纶机器织布厂解决了浆纱问题。1917年,大纶织布厂扭亏为盈。

因大纶织布厂股东之间的纠纷,刘国钧从大纶织布厂拆股。1918年,筹资开设了广丰布厂,恰逢一战,各国不但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而且从中国收购大量棉纺织品,获利丰厚。1923年,刘国钧又在常州东门外直街创办广益染织厂,购置了柴油发电机,铁木混合机,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一家染织厂。为了提高棉布质量,1924年,刘国钧赴日本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大成奇迹

1930年,刘国钧以50万元接盘大纶久记纱厂,命名为大成纺织染公司,吴镜渊任董事长,刘国钧任经理,负责工厂的生产,刘靖基任协理,分管产品销售。1931年,刘国钧再次东渡日本考察学习,认识到降低成本,减少工序是增加产量的关键,萌生将广益染织厂并入大成公司的意图。1932年,广益染织厂并入大成公司。原大成纺织染公司改为大成一厂,广益染织厂改为大成二厂。1934年和1935年,刘国钧两次东渡日本,学习灯芯绒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1936年,刘国钧接办汉口的震寰公司,命名为大成四厂。为了供应大成二厂生产所用的坯布,刘国钧“选择在大成二厂对面筹设大成三厂,于1936年向瑞士订购纱锭3万枚,自动布机500台。1937年先行进口纱锭1万枚,安装未竟,抗战军兴,即拆内迁。”[1]

大成纺织染公司废除了封建工头制,实行工程师制,颁布了各项管理约则。工人们全部穿厂服,背厂训,唱厂歌,创办《励进月刊》。刘国钧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工人,同时制定考核方案,评定员工等级,按等级发放薪酬,采取“本事要大,人员要少,工资要高,部门要精”的人事管理方法,注重大成纺织染公司工人的福利,在厂里建立了食堂、宿舍、小学、医院等机构,还举办工人集体婚礼,购置公墓。这些举措增加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生产效率。刘国钧办厂坚持4个要点:即“一、生产精良;二、清洁卫生;三、废物利用;四、物美价廉。”[2]1937年,大成纺织染公司已经有4个厂,8万枚纱锭,注册资本从1932年的50万元增加到800万元。经济学马寅初称赞大成纺织染公司在民族工商业中,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惨遭浩劫

1937年,日本占领常州,大成一厂,二厂,三厂遭到沉重打击。大成公司所受损失,分三类:“一为建筑物的被毁伤,二为机器和工具的被毁伤,三为原料及制成品的被抢劫,这三项的损失,依1937年的时值约在500余万元以上。”[3]刘国钧密切关注战争的形势,抢占先机将部分设备和物资运到了上海,开设了安达纱厂。同时还将设备和物资运到汉口大成四厂。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在战争中挽救了大成公司。武汉失守后,刘国钧再次将设备和物资内迁至重庆,与民生公司的卢作孚合作创建了“大明染织厂”。

重获新生

抗战胜利后,位于常州的大成一厂与三厂恢复生产。二厂在抗战中遭到日本轰炸几乎全毁,战后重建。1949年,常州三个厂已有5万枚纱锭,1千余台布机。1954年,大成公司在江苏省私营纺织业中第一个实行公私合营。刘国钧任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参考文献

[1]常州市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1辑[M].1982年:216.

[2]常州市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1辑[M].1982年:221.

[3]常州市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9辑[M].1986年:136.

项目基金:本文系常州工学院2016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項目“常州近代经济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YN1661。

(作者介绍:孔卓,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史)

猜你喜欢

二厂常州纺织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二厂汽水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当初小善救小厂 后来大厂反被救
海南橡胶生产新线试产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