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大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2019-04-27张弘扬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安全稳定心理健康问题和谐发展

张弘扬

摘 要:自杀、犯罪、休学、退学、精神失常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了高发的趋势,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正因如此,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成为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成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指导、帮助大学生规避心理风险,健康成长就成为了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大学生”主要指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失调的障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系列问题行为的高校学生。这些行为主要包括违反道德准则、毒害身心健康、不利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甚至会对他人的利益、财产乃至生命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表现。实际上,问题行为在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只是有某些学生表现得过于明显,并经过学校心理健康测评中心得到的反馈结果不达标,我们称这些学生为“问题大学生”。

二、问题大学生的类型划分

根据对重庆市某高校调研的结果表明,可将“问题大学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心理、交往障碍型②学业不佳型③道德、行为失范型④消费失当型。

三、“问题大学生”的成因

“问题大学生”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诸多原因,我们可把这些因素分类为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核心价值观模糊、信仰缺失,与之伴随的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教育费用的递增,使得大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那些家庭较贫困、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方式欠妥以及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更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是普遍存在于这一群体之中。因此,高校中便出现了心理障碍型、特困型、道德行为失范型“问题大学生”。

四、“问题大学生”的管理策略

由于不同类型“问题大学生”的产生有其不同的背景,因此应当按照社会、学校、家庭、學生个体这四个层面运用相应的矫正办法,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层面

(1)社会舆论要纠正不正确的心理障碍审视观。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对心理障碍的人持有歧视态度,唯恐对心理障碍的“问题大学生”避之不及,并认为其不可理喻,这导致了心理障碍型大学生的敏感、自卑。其实,心理障碍问题在客观上、本质上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应该从公正的立场上来对其进行看待和治疗。政府要主导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专题研究,并从多维度进行宣传,促使公众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心理疾病,从而为这类大学生提供一个友善、关爱的康复环境。

(2)社会舆论应尊重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为“问题大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考虑个体间差异的评估方案会显得不切实际,更无法展现出新时代的真正需要。因此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的评价要废除传统的“一刀切”方式,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二)学校层面

(1)建立“问题大学生”档案库。这样不仅可以对他们的性格、行为特点进行系统的掌握,也便于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可以对“问题大学生”的包括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日常社交圈等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心理特征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基于档案库的资料,采取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对他们进行意志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一是开展相关主题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二是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场所,为问题大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私密的心理咨询环境。三是要对每个问题大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度探索并提出个性化和实效性的治疗方法。四是要制定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流程及监管制度。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是导致“问题大学生”群体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通过积极广泛搜集社会需求信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的指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教会学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

(三)家庭层面

作为“问题大学生”的家长或者家庭成员,首先应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要主动配合学校实施“家校联系制度”,从而确保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平时,家长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沟通方式与学校班主任和辅导员保持联系,共同做好“问题大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四)“问题大学生”个人层面

首先,“问题大学生”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来获得他人的认同,从而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培养自信心。比如可借助学习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克服畏难情绪,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摆脱烦恼,并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有一个对未来始终充满希望的心态。希望会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没有希望则会变得消沉、颓废。但希望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历练才能获得,这就需要“问题大学生”从各个方面吸收营养,从而保持一个理性平和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单常艳,冷霜,何腕营.大数据时代“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

[2] 余国英.“问题大学生”的多维度诱因和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5).

[3] 江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1(35).

猜你喜欢

安全稳定心理健康问题和谐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多重现实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