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小说《偷窃》的认知文体分析

2019-04-27王秀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凯瑟琳波特

王秀玲

内容摘要: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历来以小说中精致的文体著称,短篇小说《偷窃》就是其中集艺术和情感为一体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象似性,认知隐喻角度对小说的文体风格,主题意义等做认知文体分析,从而呈现这部小说的后现代性特点和作者精湛的文体技艺。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 《偷窃》 认知文体分析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历来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获得普遍赞誉,短篇小说《偷窃》便是其中典范之作。小说《偷窃》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和清晰的人物设定,主要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展现经济大萧条期间人们对金钱与感情的思考。国内外对凯特的研究着重于她的写作风格赏析及其生活经历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本文旨在从认知文体的角度研究凯特如何以文体方式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

一.象似性角度分析

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中的热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符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即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在许多方面有联系。其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语言结构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而顺序象似原则是其重要原则之一。(聂新艳,31)通过分析句式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意识中事物的产生顺序。

1.1句式象似性

这篇小说从宏观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女主人公回忆她与男性朋友之间的交往,第二部分描写了她与女看门人的冲突及女主人公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内容上来讲,两部分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两部分以“钱包”的重复而有微观的连贯。小说首先以女主人公的回忆展开,在回忆与几位男性友人的往来过程中,她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凡事都不追究,并予以软弱妥协的态度,她发现自己“好像丢失了什么”。这就为第二段故事中女主人公忽然改变以往的习性,发现钱包被女工友偷走后前去索要并与之发生纷争做了铺垫,即小说故事情节的安排模拟了女主人公思维回忆上顺序的象似性。

1.2叙事象似性

小说的第一句“She had the purse in her hand when she came in.”是叙述者客观的叙述,但如果我们把它与第二句“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floor,……she surveyed the immediate past and remem bered everything clearly.”结合起来看,第一句是叙述者对于女主人公回忆内容的间接转述,第二句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surveyed”和“remembered”表明叙述者能够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因此可以判断故事主要是以女主人公这个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的,叙述者隐藏在故事背后,故事中几乎听不到叙述者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头品足的声音。由于叙述者近乎全部地隐退到故事的背后,读者就获得了自由,可以运用自己的见解对故事进行再创造。和海明威一样,波特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巨大空间。(戴君平,51)小说主要采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而非全方位视角的叙述,这就能让读者不断参与故事进展,这也模拟了人与人之间关系进展顺序的象似性。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通过只言片语来了解他人,而不能够做到全知全能的了解。

二.认知隐喻角度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其代表人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并不仅仅把概念隐喻看作是传统修辞学上的一种语言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深层的认知机制。(刘玮,133)

2.1钱包是财富

在《偷窃》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经历了从自我放弃、挣扎到自我觉醒和追寻的变化,而贯穿于女主人公自我丧失与发现之旅的是一个“漂亮的”钱包,这个钱包贯穿全文,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钱包成为一个象征,一是金钱和阶级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女主人公对待钱包的态度又象征着她如何看待自我,即对待真我“精神财富”的态度。

A.源域:钱包——目标域:物质财富。

在小说的开头,女主角围绕着钱包丢失这个线索展开了一些与此有关的回忆活动。一个雨夜女主人公在朋友的陪伴下回家,身为中产阶级的她钱包里却只有四角钱,她原本不打算打车回家,可在朋友罗杰假意惺惺的邀请下还是改变了主意,结果使原本就空荡的钱包越发“空空如也”。当她与比尔见面并向他索取自己的稿费时,比尔的一两句话就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那就算了吧”。她的这种自我放弃体现出她放任自己的财富流失,因为她和比尔合作写剧本,本应该得到五十元报酬,但比尔自私地想赖掉这些钱去预付一些奢侈品。她因不能坚持对自己稿费的索取使自己处于交不起房租的困境中。她的这种自我放弃, 放弃自我的利益并不会使读者看到她的大方,反而这揭示出她的软弱。(王晶,68)

B.源域:钱包——目标域:精神财富。

第一个故事围绕女主人公与几位男性友人的相处回忆展开。第一个场面围绕卡米洛的帽子展开,女主角为了维护卡米洛的自尊心而保全他的面子。她即便是看到卡米洛在分别后收卷帽子那一幕时,她觉得是对他的一种背叛。她说:“看见了这些她倒觉得自己背叛了他,因为如果他想它竟然能猜到自己会设法保护帽子的话, 一定会很不好意思的。”为了不让卡米洛的自尊心受羞辱,她隐没自己的声音,这就体现出她处处迁就、退让的性格。此外她在与罗杰、比尔的往来中也放任对方压榨自己的利益没有一次反抗,使自己越发的处于被动地位,这都揭示出她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精神财富的流逝。

第二个故事中女主人公对失窃钱包的态度体现了她的自我人格变化。当她意识到自己的钱包被偷时,就想“随它去吧”,就像原谅比尔那样原谅那偷包的女工。故事却在这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她感到自己的血液里都冒着怒意忍不住跑下楼去索取钱包,偷她钱包的女工反而恶言相告,认为不是自己偷了钱包而是她偷了自己侄女的钱包。女主人公变成了偷窃者,而偷窃者变成被窃者。因此这样一个重磅炸弹敲醒了主人公,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开始了自我发现之旅:“我是对的,小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自己,只有自己才会使自己一无所有”。主人公最终发现了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她真正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只有依靠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独立人格和真正的自我。小说中钱包就象征着女性的经济地位与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身份,从包的失窃到包的追寻揭示出女性的觉醒。

2.2钱包是感情

源域:钱包——目标域:感情

贯穿小说的线索“钱包”有两层意义。小说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钱包”在意义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前半部分它是个空无一物的钱包,后半部分钱包对于“她”和女看门人变得很重要,是个礼物。钱包本应该与金钱联系在一起,而在本文中它不仅仅代表金钱,它还是个爱的象征。女工人偷走钱包是为了把钱包当做礼物送给自己的侄女,她觉得侄女年轻漂亮,需要一个美丽的钱包来作点缀,这样更能吸引到男人的注意。女主人公保留这个钱包是因为它是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虽然文中没有对这个钱包的来源做更多介绍,读者能清晰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礼物,使女主人公很在乎的人或是与她关系很好的人送的礼物,不然她不会保留它多年。这里两个人都把钱包当作重要的礼物即爱的象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金钱与感情孰轻孰重,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普通人的情感危机何去何从。因此钱包的失窃隐喻了两方面的失去,即在经济危机情况下,人们所面临的物质的失去与情感、友谊的失落。

三.结论

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和惊人的结尾,但是她在小说中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文体手段,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偷窃》中,人物和场景经过精雕细琢的刻画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效果;象似性手法的运用能把碎片化的情节和人物的意识流动连贯起来,从而更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隐喻、转喻手法能賦予事物多层含义,从而深刻挖掘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好的小说经得起千百次推敲锤炼,毫无疑问凯瑟琳·安·波特做到了。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Anne Porter: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1993.

[2]戴君平.从《偷窃》的文体分析看凯瑟琳·波特的写作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5):50-51.

[3]刘玮.英语诗歌隐喻的认知文体分析——以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名作欣赏,2011(06):133-134+162.

[4]聂新艳.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象似原则及其文体效果[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31-36.

[5]谭珠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体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06):135-137.

[6]王晶.析《偷窃》中钱包的象征意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1):68-6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凯瑟琳波特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波特的儿子
波特的儿子
天使的微笑
伦敦24小时
微笑着比什么都重要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