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阅读中预测力妥当性研究

2019-04-27彭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内容摘要:在外语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和应用预测阅读技巧,引导学生从认知的角度把握目标外语与自我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全面展开预测力妥当性训练,培养正确的“预测力”,才能最终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同时,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所谓方向正确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更能让学生“会学”。

关键词:二语阅读 预测力 妥当性

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习惯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作出必要的取舍。这种在阅读时表现出的急欲了解文章范围及内容的愿望,即“读取含义”的“心理行为”就是阅读预测(reading prediction)。心理语言理论认为,预测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策略。Goodman说过,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领会文字信息,而是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根据文字信息,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预测。阅读理解中的预测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备受重视。其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及阅读能力的培养等等,一直备受关注。所以,各种阅读材料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各校的阅读教学课时都得到了优先的保障。而且,在当前外语教学改革中,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应从“应试教育”向“能力数育”方向发展,有关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预测能力的培养的论文不胜枚举。论文中有从词、句子、段落、篇章等角度论述预测阅读的类型和方法的,也有从背景知识和心理方面论述阅读预测的条件的,还有从快速阅读、认知结构和写作能力等方面论述阅读预测的作用的,可谓为外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将认知行为与阅读预测力的关系作为基础研究对象,讨论如何将其反应在外语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应该说还为数不多。

事实上,在以往的外语教育中,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几乎没有被放在考察范围之内。说得极端一点,学习者的认知行为甚至还是一个黑匣子,很多情况下是任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阅读的内容,而教师也仅仅是从学习者的输出来确认他们的习得程度的。但是,对于学习者自身来说,他们的认知行为当然不是黑匣子,在他们的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引导学习者从认知的角度把握目标外语与自我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培养正确的“预测力”成为本次教学研究的目标。

2016-2017、2017-2018两个学年的阅读课上,笔者组分别在日语系两届学生的两个平行班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阅读预测力训练。其中一个班采用了放任式阅读预测力训练法,另一个班采用了强调预测妥当性的约束型训练法。一个学年下来,从历次的阅读测验结果和测验讲评课来看,平行班逐渐表现出比较大的成绩差异。虽然,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变化与方方面面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学生阅读能力高低、成长的判断也不能仅仅依据一年、几次的考试分数,但基本还是可以说预测力的妥当性与文章理解的正确率有着直接关系。

本次教研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现状把握;(2)理论探讨;(3)教学实践。

(1)现状把握

就最现实的考级而言,自2008年起每年我国参加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二级)的学生超过30万,然而合格率从2006年连续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但是占总分三分之一的阅读与理解(读解)部分得分不高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所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是帮助学生通过日语等级考试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各日语教学研讨会上,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亦往往成为热议话题。

综观阅读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效,经常会听到教师关于“做了那么多阅读练习,为什么还是不见好?”、学生关于“明明读懂了,为什么答错了?”的疑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阅读预测能力或习惯并不一定就预测得正确。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分析,学习者多是依赖自己的母语或者之前学过的二外(英语)来推测下文,如果预测的结果与下文吻合,那么对下文的阅读就变得轻松而流畅。反之,如果预测的准确率低,那么下文的阅读就变得吃力。应该说,正确的认知、阅读预测的妥当性才是真正保障准确并快速理解文章的关键。

所以,在训练学生进行阅读预测时,如果只强调阅读预测,或者说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习惯,任学生妄自预测,而不强调预测的妥当性,忽视预测规范的话,培养起来的所谓“预测力”也是没有用的。

(2)理论探讨

笔者在日语母语者和日语学习者之间进行了有关阅读预测力妥当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两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预测能力的确存在差异,进一步证明了文章理解与预测力妥当性的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实际上,无论是持哪种语言的表达者,对于即使是同一事态,都会有其“钟爱的表达方式”(Whorf: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1956)。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不是从语言形式出发而是从说话者的认知行为出发----即根据事态与说话者自身的关联来赋予主观性的意义。

比如日语母语者就有更加偏向于主观把握而做自言自语的倾向。下面,取川端康成所著《雪国》的开头一段,来考察一下母语者和学习者在读这段文章时的认知行为。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

日语母语者在阅读这两个句子时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就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座位上,当火车钻出隧道的一瞬间,原本车窗外一片漆黑的景色一下子变成了纯白色的雪国景色(尽管天还没有完全大亮)--地面上一下子显现出雪的白色来。也就是说,“夜の底”是作为一种亲临其境的文学表达方式,仿佛自己置身于车厢内向车厢外望去,这样才能理解小說勾勒出来的画面。

与此相反的是,当我们让日语学习者读过这两个句子,并将他们想象的场景画出来时,很多人画的都是火车从隧道里钻出来,而且与之相应的译文也多是选择火车来做主语。这说明他们没有像日语母语者那样自己亲临故事里的世界。甚至有很多学习者理解不了“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的表达方式,提出疑问“夜”为什么还会有“底”。

因此,即使读懂了字面的意思,但如果不能理解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的方法,不能理解日语“钟爱的表达方式”,自然就会出现频繁困惑学习者的“明明读懂了,为什么答错了?”的问题了。

(3)教学实践

2016-2017和2017-2018学年,笔者在日语系的两届平行班中采用的了不同类型的阅读预测力培养方式,进行了横向及纵向的数据采集和比较分析。同时对教学材料进行了整合和调整。

首先,选择适当的阅读文章。

目前国内高校通行的日语阅读教材普遍存在难度超过同期精读课程的问题。由于生词多,语言表达陌生,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达到“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此外通行的阅读教材还存在题型与精读教材雷同的情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语法填空、词汇解释等语言习得上,忽略了对文章主题、作者观点和所需信息的理解和捕捉。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选文章难易度与同期开设的综合日语保持一致,生词率以不超过同期综合日语的3%为基准,语言知识控制在同期综合日语的水平以内,让生词、语法为内容让路。同时,题材需涵盖社会观察、文化讨论、環保科普、动物故事、科技前沿以及文学世界等诸多方面。

其次,授课过程中进行阶段性阅读干预。

尤其在试验班级中实行“约束型训练法”。所谓强调预测妥当性的约束型训练法,具体方法是对所选择的不同题材的演示性阅读文章,灵活设计读前、读中和读后的预测活动,适时融合认知概念,强化从认知的角度把握日语母语者的“把握事态”的方法及其“钟爱的表达方式”与自我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培养与所学语言的思维和逻辑相向的“预测力”。

因文化或语言背景差异产生的理解冲突时有发生,这时候,一味的强行干预并不是好的办法。Whorf所说的“钟爱的表达方式”,是深深扎根于母语话者的语言和文化中的。所以正确地说明语言与语言间的差异,以例服人,以理服人才是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最后,平台授业,课后巩固。

利用日益成熟的网路教学平台,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分组讨论阅读内容,合作撰写阅读报告,并及时反馈,经常性互动。

纵向看,两届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两个采用不同训练方式的平行班在学习成绩上逐渐拉开了距离,最终,采用了强调预测妥当性的约束型训练法的班级在阅读速度、阅读成绩方面明显优于采用放任式阅读预测力训练法的班级。期末时,就学期教学满意度在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和个别交流。绝大部分同学对进行阅读预测力训练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引导学生进行妥当性预测的教学方式予以了肯定。

但是这种强调预测妥当性的约束型训练法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做好完备的课前教学准备,对每一篇阅读文章出现的话题的日中文化习惯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消化,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输入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谷口すみ子.思考過程を出し合う読解授業:学習者ストラテジーの観察[J].日本語教育75号,1991

[2]杉山ますよ等.読解における日本語母語話者?日本語学習者の予測能力[J].日本語教育92号,1997

[3]細川英雄.日本語教育と日本事情ー異文化を超える[M].明石書店,1999

[4]中川良雄.日本語学習者の教室文化と『いい授業』--中国[台湾·香港。韓国の日本語学習者が考える『いい授業』--[J].教室文化の多様化に適応した日本語教員の養成を巡る学際的研究.京都外国語大学,2012

[5]森山卓郎.表現の多義性と教材解釈[J].京都教育だが区国文学会誌43,2015

[6]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1995(2)

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彭佳,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