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文化中的意象浅析

2019-04-27羌晓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

羌晓梅

内容摘要: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在艺术表现手法及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众生活中不断得以传播并得到重视,阅读经典,可以广博知识,可以在充分了解诗性文化的意象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可以深刻了解社会,可以学习立身处世的重要才能,让人变得淡定从容、充满力量,从中学到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诗性文化 意象 意境

我国诗歌,流传已久,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抑或是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子曰:"兴于诗"。诗歌既可以修炼人们谦逊、踏实才干的心境,也能可以启发人的心智,引导人们抬头仰望浩瀚四野的星空。

一.诗中意象

后人在诗经研究中发现,很多作品虽未直面描写人,但以鹤、鱼、树、石等来象征着各种事物都各有其特点及其独特的价值。以物喻人,人也和物一样,都各有各自的才干、优势和潜能,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其人生价值,意象颇为深远。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

咱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所指,鹤在百鸟中被人们视为羽族之长,称为“一品鸟”,其地位几乎仅次于凤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鹤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被人们视为祥瑞之鸟,甚至不惜把其仙化,视其为仙鸟。鹤,历来在中国文化里就有着非凡的寓意:鹤寓意长寿,鹤的仙风道骨、挺拔松劲,使它具有一种松鹤延龄般的仙姿,很多神话传说中也都有仙人骑鹤的身影;而在人间,“鹤寿”、“鹤龄”、“鹤算”都成为了吉利的祝寿之词;鹤身有黑白两色,不染尘俗,傲岸凡间,闲云野鹤,翩翩山林,与隐于野的贤士形象相融。鹤在人们眼中是良禽、善禽,历来的很多文人对其多有赞誉,即便玩物丧志的卫懿公,也是爱鹤如命。《诗经》中涉及到鹤的一共有三篇,分别为《小雅·鹤鸣》、《小雅·白华》和《大雅·灵台》。

《小雅·白华》篇涉及到鹤意象的句子是“有鹙在梁,有鹤在林”。取鹙的贪婪险恶反衬出鹤的高洁柔顺,彰显出鹤是善禽,是高洁之鸟。《大雅·灵台》篇涉及鹤意象的句子是“麀鹿濯濯,白鸟翯翯”,其中“白鸟”就是指白鹤,鹤能入灵台,亦能够入诗,可见鹤在当时已经被视为祥瑞之禽。

《小雅·鹤鸣》中的“鹤”,隐喻着散落于民间的贤能之士,他们肯定是“处江湖之远”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失意于庙堂的,他们必然都是德才兼备的赋闲之士,却不一定是求告无门的失落之士。此诗以鹤鸣意象起兴,认为国君不应让人才埋没于乡野之中,理应招而用之,启用寥落于尘世的民间力量。正因如此,古时把招贤所用的诏书称为“鹤书”或“鹤板”。可以说,《鹤鸣》在奠定鹤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闲云野鹤”、“云中仙鹤”、“鹤鸣之士”这些词便是形容心性高洁又远离纷争的人。宋代林逋更自称是一位“梅妻鹤子”的隐士,他为表示不沾尘俗,以清雅的梅为妻、以清高的鹤为子。而这些文化意象的源头,都是从《鹤鸣》诗里的清风俊意开始传世于后的。它被认为具有高远的志向,鹤立鸡群;具备高洁的心性,鹤立潮头;身怀高雅的品位,姿态优美;身具高妙的才能,能飞能舞。

在中国文化的动物形象中,与鹤能够产生较多联系的动物为“鹿”,《诗经》中亦有《小雅·鹿鸣》。《鹤鸣》的清冽出尘于山野,《鹿鸣》的安详和睦于庙堂,相对于鹤的挺拔的姿态、瘦削的体型、凛然的精神、接近天空的生命状态等形象,鹿则具有温顺的脾性、敦厚的体态、和善的心性、接近大地的生活方式,两者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文化形态代表。在《诗经》中,一鹿一鹤,呈现出阴阳并道、刚柔并存的互补性,是一种完美匹配的理想状态,喻示着万事万物各得其所。

二.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隐士做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在古代备受推崇,也是人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一种表率。在现代社会,隐逸传统虽然已成为过去,多数人的个性与能力得以充分的尊重与施展,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少了做隐士的理由,但即便如此,隐逸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可以用于修炼个人素养。引导人们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意志的自主,做到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有所不为,慎独自律,不为物欲权势欲所异化;谦退礼让的品行有益于今人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使日常生活文明化。无论是显示在《小雅·鹤鸣》中的轻松闲适的自由自在、从容舒泰的精神状态,还是隐于陶渊明名篇《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含蓄自然的意境之美,都有助于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人格建构、文明建设。

诗词中描绘的令人羡慕的隐居风光,古往今来,很多人应该都在憧憬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崇拜多源于羡慕而羡慕多是因为自己做不到。世间没有哪一位文人墨客,从一开始就把功名利禄抛之于脑后,兼济天下之志向想必隐士也常怀有,在出仕和归隐间如何选择?一时冲动,做出幾个率性的决定,常人自然也能做到,有时热血翻腾之时,不去考虑太多,且去今朝有酒今朝醉。事后懊悔者不在少数。常人不可及之处在于,在头脑冷静之时,权衡诸多利弊得失,最后知不可违而为之。明知代价承重,依然率真而守本心,放逐世俗也放逐心灵。拒绝诱惑是每个人都有的本事,难得之处在于在诱惑足以让你为之动容时,依然选择拒绝。心之所向,无远弗届。如是所安,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流传至今的千古诗句中涉及个人志向往往所展现的景象是生机勃勃的,格调是昂扬向上的。眼前的世界已经够大够丰富,然而诗篇还是要激励人们以更大的心胸看待世界,对待生活。在解构和剖析诗性的意象空间时,时空的边界就此消融,观者所能感受到的是生命律动和情感流转所带来的寂静和欢喜,是从容和淡然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例如《小雅·鹤鸣》这首诗的心灵是超越的、无限的。于君者而言,《小雅·鹤鸣》可以提醒自己胸怀宽广、谦逊招贤纳士;于君子而言,当一群真正有才学,又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场狂欢;于今人而言,发现此诗这座“它山”上竟有很多人生哲理,可以借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在中国古代艺术体系中,一直拥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众生活中不断得以传播并得到重视。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领观众走进古典诗词的瑰丽世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一经播出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绝佳的口碑,一时间掀起一股诗词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兜兜转转中,若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想要中国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华夏文明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的特色又怎能被忘却?

阅读经典,可以广博知识,可以不断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可以轻松表达所思,可以深刻了解社会、理解他人,可以学习立身处世的重要才能,可以让人变得淡定从容、充满力量,并从中学到生活的智慧。无论是地理上的远方,还是学问上的无止之境,都有人向着远方前进。正如前文提到的,“简而言之,君子,专一得道,要眇宜修,虽无远弗届,必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心之所向,终可无远弗届。

参考文献

[1]肖磊.浅谈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1).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袁行霈.陶渊明及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王海亮.《古典诗词传承发展之我见》,《诗刊》,2017(9),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春色满园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