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2019-04-27肖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国学复兴和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视,近年来,在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成为广大高校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将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教育的重要性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角度分析,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希望能为提高高校语文教育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方法是近年来被频繁提及的问题。大学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学内容,其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母语文化现代传承及未来发展水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成和创新至关重要。如何增强大学语文课堂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是课堂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主要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强调对人才优秀品德的培养。“自强不息”、“以诚待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儒家传统思想与高校育人目标不谋而合。例如,《大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孔孟语录,作为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论述,而且每一段每一句都能与当代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相结合,发挥出现代教育中新的应用价值[1],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根植于大学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优秀品格方面有重要应用。

(二)培养师生爱国情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人生目标。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将爱国主义情怀扎根于内心、凝结民族意识情怀、将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感放在首位,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重要内容。这样的精神内涵,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和社会状态下都有其自身重要性意义[2]。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下,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设置了很多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等课程,也有学校设置专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却可以通过课程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诗经》、《楚辞》到《史记》和唐宋诗词,无一不在歌颂、书写和宣扬爱国主义情怀、事迹和精神。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屈原叹“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都是值得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和动人精神[3]。将这些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精华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相结合,是最好的爱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对师生爱国情怀培养都有作用。

(三)形成高雅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还倡导高雅情趣的感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这种中国从古至今对文学美感和创作艺术的抒情与深思传递给当代大学生。在培養学生高雅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欣赏能力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独特的文字语言艺术、庞大的文化典籍存量、受到世界瞩目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内容,都让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焕发着闪耀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经史典籍里的记录和博物馆里的藏品,而是活于当下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与艺术。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联接世界的科技发展环境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名片。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记住中国,给数十亿中华儿女带来内心骄傲和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若想传承下去,就需要教育先行。而在我国教育中,大学语文教育面对的教育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秀人才,是广大具有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积淀的大学生。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都需要依靠当代优秀大学生们来实践。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融合以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方法探究

(一)提高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材的编写质量

语文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工具。但是当前大学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并不十分恰当。在重视语文基础的同时,却并未注意教学中的文化性,教材涉及的传统文化部分理论性过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有一定的学习困难。为解决这种教材过于空泛的现状,我们可以调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造诣的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并且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各科的通用性,避免教材内容只适合部分专业的学生,也要避免教材与时代脱节。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当代信息科技、人文道德、环境旅游等现代问题结合,做“古为今用”的优秀教材。而且在教材编写质量提升中,编写者还应该注意教材涉及知识的全面性,能够形成文化体系则更好。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与语文教材结合中,要注意教材内容所宣传的传统文化不要过于片面,而且要进行与现代年轻人和时代口味结合的教材编写。这样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材的融合更灵活和受到师生喜爱,并在当代教育中焕发新的活力。

(二)开展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好方法是组织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徜徉,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的传播只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部分,想真正让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程、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的优秀与睿智,需要学生切身参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在高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个话题作为主题,进行传统节日活动策划、优秀传统文化座谈讨论会等活动。在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培养感同身受的文化情感,塑造学生具有认同感的文化体验[4]。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近期就举办了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例如,重阳节的敬老活动、游园活动等,在游园活动中,我校设计了汉服展示、诗词朗诵比赛、飞花令、诗词猜谜、投壶、背诵诗的上句或下句等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情感需求结合,将传播优秀传统文学、服装、艺术文化和中国传统礼节文化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既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能够从民族节日、汉服的演变和进化,以及古诗词中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并学习到其中关于中国“礼”文化的精华。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这类活动中,将极大促进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的兴趣。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和《大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进步。

(三)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在传统文化底蕴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传承和引导作用。所以语文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和渗透的深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才能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教师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学习上持之以恒、认真钻研的态度,生活上乐观向上、逆境向阳的精神,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所记录的历史人物这些优秀品格与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先深入掌握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记录的先贤品格,并培养自身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达到能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传播上找到平衡点,用经史典籍做引子,引出传统文化平易近人的内涵与通俗亲切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性与实践结合的文化体验[5]。只有教师先提升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大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结合,需要广大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马铁浩.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82-183.

[2]乔守春.论大学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功能[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23(1):129-132.

[3]张国志.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研究[J].华章,2014(4):204-204,240.

[4]哈森其木格.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8,(4):36-37.

[5]王铁良.《大学语文》教学应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J].当代教育论坛,2009,(16):90-91.

(作者介绍:肖丽,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