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2019-04-27王莉
王莉
【关键词】 学生;倾听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051—01
2018年,笔者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全班54个孩子,把偌大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课上,笔者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老师,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老师,我来说”、“老师,我知道”,学生们表现得十分踊跃。而当笔者指名让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同学会很不耐烦地听,甚至不经同意抢着说出答案,时常打断别人的发言。这争先恐后的发言无可厚非,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是在这热闹的背后,却还存在另一种现象:许多学生为了抢到下一个发言机会,别人说了什么,说得怎样,根本没有认真倾听,更做不到仔細思考。笔者认为,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方面下功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从细节入手,训练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在培养小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另外,在课堂上,每次有同学发言时,笔者就请其他学生做小评委,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可是毕竟他们是一年级学生,难免会有同学不认真听,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笔者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仔细听,他的说法跟你的是不是一样。”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巡视,用目光或适当的动作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学生注意认真倾听。通过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二、渗透倾听技巧,认真进行落实
为了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笔者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倾听能力培养的小技巧,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重复刚才老师或同学所说话的内容,然后再进行评议。例如,“请某某同学说一说刚才其他同学说的是什么?你认为正确吗?”“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让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就是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练习题的反馈矫正过程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来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时,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大家讨论发言后,请你们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说说你们小组同学是怎样想的,并且要求每次推选出不同的代表。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主动专心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意识地将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表达出来。
三、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小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因此,在课上,身为老师的笔者从来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对于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对于不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孩子给予引导,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笔者告诉这群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并把一个大大的“听”字写在了黑板上,学生们惊叹:“好大的听字!”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从不停止对学生认真倾听的激励。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长期坚持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能养成倾听的习惯。
四、激发倾听兴趣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笔者认为,倾听的动力最初也应源于兴趣。刚入学的孩子随意性强,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力听,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有效的学习情境,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或把教学内容穿插在故事中,寓教于乐,力求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这样孩子们又岂会走神?这应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前提条件,否则,在无趣的课堂上学生是不会做到主动倾听的。
五、运用教学口令,规范行为,强化倾听
每个班级都是由一个个活跃的因素——学生组成的,我们不是要教出千篇一律的学生,但各种各样的思维来自于“听”,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在课堂内设计必要的听课形式,逐渐形成班级听课习惯。如,用对口令的形式:老师说“小嘴巴”,学生答“闭起来”;“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又端”等。
总之,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教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