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9-04-27孙玉国
孙玉国
【关键词】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039—01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生活习慣的改善,同时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人生的成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生涯的起点,是塑造学生品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为此,小学教师要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石。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在以往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教学无非是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学着眼于智育而非德育,学生的德育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要把德育作为教学生活的重点内容进行教授,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同文化课教授一样重要。同时,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寓教于乐,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内容将良好行为习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如,课前向教师问好,课堂上不吵闹、安静听讲,举手示意、有序提问等。同时,由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吱声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向学生问好,与学生交流注意礼貌用语等。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也会主动向教师学习,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中,良好行为习惯也得以养成。
二、制定行为规则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制定适用的班级规范,以班规保障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班规时要注意班规的可实施性,班规要贴近学生实际,不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班规的实施还需要班干部的带头作用,需要学生主动地自我管理。因此,在班规制定时,教师应该做到让学生自主制定班规。班级分小组进行商量,提出学生自己认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行为规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班规进行整理补充,从而制定出学生自己的行为规范。由于班规是学生自主制定,那么,学生在践行班规时的积极性必定会大幅度提高,班规践行的有效性也将大幅度提高。
三、强化习惯训练
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够达成。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比细致的耐心的过程。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同时强化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每日计划,将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入计划本,就每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写上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没有做到,并记录自己的心情以及完成实际时间。同时,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处,有什么感想与不解。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正。此外,教师要勤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让学生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并拥有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激情。
四、注重生活实践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喜爱玩耍娱乐,在课堂上坐不住、喜欢东奔西跑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寓教于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学唱童谣等方式,在娱乐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在教授“混合运算”这个小节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创设游戏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都是不太成熟的,玩心很大,所以在“混合运算”这一小节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来做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他们在游戏中总结解题思路。除了创设游戏,我们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虽说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但是任何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