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2019-04-27王金梅柴建平蒋仕奇
王金梅 柴建平 蒋仕奇
走进华池县列宁学校,饱含爱国情愫的“景文雕像”“将军苑”“思齐苑”“列宁小学旧址”、景文楼碑记……向世人展示着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少先大队、全国德育经验学校、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一系列荣誉很好地诠释了华池县列宁学校教育事业的辉煌。
华池县列宁小学位于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其前身系中国共產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转咀子列宁小学。现发展成为占地18086平方米,建筑面积积5806平方米,有 22个教学班,教职工61名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系全国红军小学,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由绿意萌发的初创期走到浓荫蔚起的新时代,其间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关怀。
厚重历史:德文并重 引领发展
列宁学校是陕甘边第一所党领导下的学校,它的创办开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有着光荣的办学传统。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林镇四合台借用群众窑洞三孔,立校办学,开启了陇东贫民教育的先河。霍建德、张景文等创始人,根据华池的风俗民情和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自编教材,开设国语、算术、军体、歌咏等课程,垒土台当课桌,扫锅灰染黑板,一面教学生识字、算数、参加生产劳动,一面带领学生上集市,下村庄,传播革命火种,为边区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书写了一部辉煌璀璨的办学史。
学校地处关中文化和塞外文化的交融地,既有典雅的琴棋书画诗,又有具北地特色的剪纸、民歌、唢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中,又产生了大量的红色文化。新时代,学校备受社会关注关怀,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夫人齐心来校看望师生,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2009年亲临调研并致信勉励,多名老将军及革命后代、亲属来校指导工作。这些,都为实施红色教育储备了丰富资源。
关注关怀: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华池县列宁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关怀,2000年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夫人齐心前来看望师生并捐资、以第一任教员名字命名、习仲勋亲笔题名新建教学楼一幢——景文楼;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2009年前来调研,9月7日又专门写信勉励师生,9月22日,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女儿齐桥桥来校看望师生。2014年9月27日,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之子习远平受母亲齐心委托再次看望师生。老红军后代,多次来校看望师生、捐资助学。各级领导多次来校调研指导,勉励教师做贡献,期望学子成栋梁,给列宁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管理文化:日新又新 止于至善
“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可见,文化管理才是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列宁学校大胆创新管理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推动学校工作。学校的“创新”涵盖了九个方面。
创新管理模式。学校探索并实行整分结合的“五四制”管理,“整”指教育方针、办学目标、教育管理、教学管理的整体规划,整体贯彻,统一要求;“分”指工作分线条、分阶段、分条块、分层级落实;“五四制”即指中小学分部管理的学段划分,也指具体运行中的工作机制。“五四制”管理模式赋予处室、级组和个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活动策划、安排由科任教师、级组、处室实施,校委会审定把关,赋予经费权限,凡是涉及教学、活动经费,一律由策划人申请支配、学校审核并给与服务支持,确保合理满足需求。让教师动起来“集结智慧,协作发展”。
创新会议文化。学校实行“教师论坛—工作安排—总结评议”三环节例会模式,例会分享读书心得、教育思想、工作感悟等,让教师成为例会的主角。教师尉风林在讲述他45元工资,拖家带口当民办教师,父亲突发脑溢血身亡的经历,全体教师含泪倾听;白生军在回忆刚参加工作的艰苦岁月时,曾几度哽咽泪洒讲坛……这些平实中的坚守,教育中的担当,就是师德的榜样。
改革大型会议形式,开学典礼取消领导大幅讲话,举行颁奖典礼,把颁奖和领导致辞穿插在文艺节目中进行;彻底摒弃表扬式、检讨式总结会,改为工作报告会。一人一个十分钟专场,采用幻灯片、视频、图片等呈现工作,谈收获、话感悟、研心得,丰富了形式,增强了实效。
创新教研文化。实行大学科组教研,学科主任由校委会成员兼任,降低教研管理重心,赋予教研自主权。教研工作从教师专业成长入手,通过课标解读、业务学习,突破思想障碍。“每周一课”、听课议课“把诊问脉”;公开课、过关课寻找“病状”;组内送教帮扶、组内示范、研课磨课、集体备课、师徒结对铲除“病源”。还组织教师博客评选、教学技能竞赛、微课大赛训练技能;优课评选树立标杆;跨学科教研,大商共议,在传承中创新。优秀学科组评选凝心聚力,让骨干教师动起来“向远处看,在前面引”。
创新教学文化。尝试以教师为主导,教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学以探究;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135”模式课堂改革。取消了繁多的学习笔记,实行业务学习博文制;取消了教案,实行学案导学;建立了校本资源库,供教师备课借鉴,实行电子备课。取消语文、政、史、地、生、科学、思品等课时作业,实行单元作业、活页作业、实践作业;改革周记形式,以前实行间周周记,本学期取消了周记;取消统一征订的寒暑假作业,实行教务处统一指导下的自主实践作业,突出减负增效,彻底解放师生发展空间,推进课堂结构和备课方式改革。
加强常规管理,实行质量分层把关制,即政教处、班主任把思想关,端正态度;教师把知识关,答疑解惑;教研组把学科关,抓好薄弱学科帮扶;年级组把整体关,抓好月考和薄弱班级帮扶工作;教务处把考查关,确保协调均衡发展。实行年级组、教研组、教师、学生四级质量分析制度,坚持一月一次学情分析会,找问题,析原因,帮提高,加大质量督查、调控力度,牢固树立细节取胜的思想,狠抓控辍保学、培优补差、学生前途理想教育,不断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创新德育文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德育基地,实施文化育人、阵地育人、活动育人战略,突出立德树人。坚持开展红史教育、校史教育,推行弯腰工程。改班会为德育课程,每周一第一节授课。实施德育与课程建设大融合,构建可视化德育课程。取消传统的“流动红旗”“先进班级”评选,实施“红领巾班级”“旗手班级”“书香班级”等评选。用更科学、更人文的评价方式规范学生言行,使德育课程承载更多的红色内涵,突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意志的锻炼,使德育教育“春风终化雨,润物细无声”。
創新活动文化。实施“学校的节日”体验活动,坚持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端午节邀请家长教学生包粽子、绣香包;中秋节做月饼、送真情;元宵节的“吃元宵话团圆”;感恩节的“爱要大声说出来”、“述说感恩”、为亲人洗脚活动;教师节组织“送贺卡、送祝福”;元旦节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与学生同台表演节目;春节期间的“寻年味”送祝福……并通过微博、微信、学校网站发布视频、图片、感言、成果,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知识、受启发、明事理、养习惯。
创新激励文化。一是坚持以情感人,重大节日坚持短信祝福,重大疾病坚持慰问,婚丧嫁娶校长和包级领导协助操办,坚持捧场;二是坚持物质奖励与荣誉激励并重。制定《列宁学校师生奖励办法》,设立奖励基金,凡取得成绩、做出贡献,一律给予奖励,每期开学典礼奖励教师三分之一以上,坚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增强凝聚力,保持团队和个人工作的最优状态和最佳活力,让教师真正动起来“积极改革,大胆创新”。
课程文化:立足发展 着眼未来
“课程孕育生命,行动改变教育。”这是列宁学校课改的誓言。于是,列宁学校不单改课堂更注重改课程,探索构建了以人文素养、公益实践、艺术审美、益智游戏、体育健康为主体的“1+5”课程体系。
据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要实施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但课表已被国家课程“塞”满,教师工作繁重,哪有时间、哪有能力去开发校本课程?多元课程是否会影响质量提升?……列宁学校在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之间纠结徘徊、忙于应景,教师心力交瘁、疲于应付。
基于此,领导班子竭力寻求改革突破口,大力挖掘地域文化,凝练思路,探索课程建设,经过持续实践,达成共识:多元化课程不但不影响质量,而且能盘活资源,激发兴趣,有效提升质量。在质疑与困惑中,制定出台了《列宁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方案》,确立了校本课程。
学校坚持阅读涵养品质。开放了图书馆、设立班级流动图书室、校园开放图书柜,方便师生阅读,让所有教室都成阅览室。编印《千秋星火耀童心》《长使丹心贯日月》《红星照耀陕甘》等校本教材3000余册,循环使用。举行经典诵读竞赛、诗词朗诵赛、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走进春天等主题活动,打造共读共写共成长的共同体,丰厚学生知识功底与内涵。开展读书标兵、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励师生崇尚阅读,提升境界。还举行故事演讲赛、辩论赛等阶梯式口才训练活动。升旗仪式、节庆活动主持均让给学生担任,红领巾广播站,实行班级轮流担任撰稿、主播任务,锻炼学生口才,展示学生风采。
倡导健康理念,构建体育健康课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理念,探索体育工作新抓手和新载体,“让阳光体育惠及每一名学生”,使学生生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坚持开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兴趣队训练,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融合“体艺生科2+1+1+1”项目,不断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使大课间活动“课程化、品牌化”;还自主开发了南梁腰鼓、刀术、棍术、剑术、太极扇、竹竿舞、韵律操、兔子舞、韵律操等校本课程,举行球类运动会、田径运动,搭建展示平台。形成了“师生全参与,级级有项目,班班有特色”的活动格局。
还童趣给童年,研发益智游戏课程。基于“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育人目标,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坚持课程化、生活化的育人方式,整合开发了童话乐园、童谣、电脑动画、诗文吟唱、梦幻魔方等益智游戏类课程,以课程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和谐发展。
推进每月一事,构建公益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从“学会吃饭”“学会过马路”“学会礼貌用语”等常规做起。把“每月一事”与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结合起来,与红色教育“十个一”结合起来,开发公益实践课程,拓展校本课程外延。并聘请公安、消防等专业人士做专题报告,举办学生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等讲座;开展社区卫生保洁、主题宣传、扶贫济困、废品回收等体验式活动;成立“水滴杯”环保公益服务队、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学雷锋树新风”服务队等公益组织;举行晚秋南梁摄影展、植物叶子粘贴画展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不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艺术审美课程。在全面整合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体艺生科2+1+1+1项目和“七个100”工程,构建艺术审美课程。学校开设了绘画、书法、剪纸、舞蹈、声乐、器乐等课程,还举行了才艺展示、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艺术教育平台、展示才艺的舞台,努力创设了精神乐园,拓展了艺术课程空间,丰富了艺术课程的内涵。还尝试走班选课,利用早晨和下午两个时段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避免特长师资短缺带来的矛盾,以此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打破学科壁垒,追求共生效应。坚持让课程走进生活,让生活回归课程,寻求课程融合,形成课程活力。如化学教师会举行禁毒知识讲座,实行化学、科学大手拉小手实验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同坐一室,让学生人人为师,个个可学;生物教师会组织食品安全讲座,让学生策划,学生讲,师生点评,还举行“我爱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地理教师会举行“创意中国行政区划图”展评;历史教师会举行“重走长征路,熔铸民族魂”体验活动;数学教师会举行“趣味数学画报”展评、“趣味答题”竞赛;美术教师会举行“学画京剧脸谱,感受国粹魅力”体验活动;音乐教师会举行“才艺展示”;体育教师会举行趣味比赛,等等这些打破了学科壁垒,形成了以人文素养、公益实践、艺术审美、益智游戏、体育健康为主体的“1+5”课程体系,生成了红色课程文化。
“处处是改革之地,天天是改革之时,人人是改革之人”。当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享受时,不做好也都太难了!列校人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坚定了奋进的信念。
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净化心灵
作为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光荣传统的红色学校,理应承载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为此,学校坚持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为主题,挖掘和弘扬“南梁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实际行动践行和拓展“红色教育”。列宁学校的红色教育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应景,而是长期坚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以“红色”为主题创办了以“红色”为主题的“历史篇”“乡土篇”“励志篇”“名著篇”“感恩篇”“传承篇”“情趣篇”文化墙;在走廊、教室内悬挂了科学家事迹介绍、伟人头像、名言警句、师生书画、剪纸作品、活动剪影、领导题词;学生宿舍、各中队、团支部都用学生自己心中的英雄命名,蕴含着不同的红色元素;“军歌阳光30分”“红星闪闪校园广播”“红歌唱响校园”“南梁腰鼓舞起来”等已成为师生每日必备的文体大餐;校训、校风、学风等都渗透着红色励志之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校园成为了鲜活的教育读本,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圍。
据介绍,学校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科学谋划、实践为本、特色为品、育人为要,延伸触角,使红色基因代代传,创造性地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开发“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腰鼓作为一种庆祝胜利的民间仪式,在南梁革命历史中,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南梁腰鼓是列宁学校的必修课。2018年2月和6月,列宁学校的南梁腰鼓队分别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军营大舞台》和《魅力中国城》节目的录制。在此之前,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红色运动会、甘肃省十二届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四类校本课程;并实施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学讲一个红色故事,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还大力推行文化育人、阵地育人、活动育人战略,坚持实施红史教育、校史教育。取消班会实施德育课程,每周一第一节课授课,凸显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力实施德育教育与课程建设的大融合,构建可视化德育课程;还取消了传统的“流动红旗”“先进班级”评比,实施“红领巾班级”“旗手班级”“书香班级”评选,用更科学、更人文的评价方式规范学生言行,使德育课程承载更多的红色内涵,突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意志的锻炼,让红色教育“春风终化雨,润物细无声”。
80余载星火相传,近百年弦歌赓续。新时代的列宁学校得改革繁荣之天时,占南梁沃土之地利,拥凝心聚力之人和,一定会在新的征程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