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2019-04-27刘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局限成果概念

刘林

摘 要:公共空间是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最早由社会学专家提出并主要应用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近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从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的形成到其社会学、规划学二元概念的发展入手,综合分析近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局限性,并提出基于具体工具与指标开发的研究大方向,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开展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概念;领域;成果;局限

一、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个特定名词出现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到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相关领域。在我国,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与探讨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并经常和城市景观、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等概念一同被提及。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出臺,大量的研究者开始将公共空间研究延展到乡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与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大幅度导向规划学方向不同的是,乡村公共空间研究从社会学层面到规划学层面兼而有之,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学概念进行研究的文献甚至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

这其中社会学派的公共空间研究者认为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实体空间,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集合。如王玲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基于乡村社会,不等同于西方经验的公共领域和城市公共空间。它是介于村民家户及个体等私人空间与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个概念。[1]徐勇、吴毅等人则认为村庄公共空间是在特定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内存在的,有着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社会有机体。[2]杨敏进一步认为公共空间是公共性的社会领域,包括公共舆论、话语及其空间场所、相应的制度设置等,其活动主体是公共舆论,话语的载体即公众及其群体。[3]王春光则认为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4]此外在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如Habermas认为“公共领域( public sphere) 是处于私人和国家的中间地带,是自发、松散、开放而又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是为对话提供的一种公共空间”;B.Hillier认为其“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更是人际交往的机制”。

而在另一边规划学派的公共空间研究者们则认为公共空间应该具备平等、开放的属性,且能够承载各类公共活动的一个场域概念。如麻欣瑶、丁绍刚认为“公共空间”一般是指能够容纳人们的公共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物质空间。[5]郭鹏、 徐岚则进一步将其扩展到乡村领域,指出农村公共活动空间可以看作供村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6]李小云、孙丽则更具体地指出乡村公共空间是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进行日常交往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场所的总称,包括广场、市场、洗衣码头、寺庙等固定的公共场地,也包括由于红白喜事、村民集会等活动所形成的公共场所。[7]在国外有研究指出公共空间是“不要得到任何人的许可,任何人都可以访问的一种(空间) 资源”。[8]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到,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在我国同时具有“社会空间”和“场域空间”两重属性,并分属社会学和规划学两个不同的范畴。当然也有学者尝试将公共空间的二重属性整合到一起进行综合性的定义。这其中王东、王勇、李广斌认为公共空间指的是村民能够自由进出,对所有人开放,并展开公共活动的物质空间(室内与室外)载体如大树、洗衣码头、祠堂等;同时还包括非实体的要素,包含哈贝马斯所述的公共领域的一些非空间“媒介”如公共舆论(报纸等)、社团(宗教等)、活动组织(红白喜事等)。[9]

二、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动态

国家自2005年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建设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的现代农村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与之相对应的国内目前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领域还是研究成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这其中有关于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如何兰萍的《从公共空间看农村社会控制的弱化》、曹海林的《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其核心观点是公共空间的弱化导致了农村社会控制的弱化及农村社会秩序的失衡,因此亟需通过组织建设、文化建设、规划建设重构农村公共空间以促进农村社会控制。

关于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传承的研究,例如鲁可荣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以浙江三村为例》认为几十年来社会及历史的变迁对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空间的冲击很大,重构村落公共空间必须要有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及协同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再有赵立波的《乡愁记忆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则认为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愁记忆和乡土文化的载体,乡村公共空间不但是功能性应用空间,更是乡村的精神场所。

关于公共空间与生态建设的研究,如傅英斌的《聚水而乐——基于生态示范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是从生态学和规划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场域及功能规划,结合朴实的工艺和当地的可回收材料,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了卓有意义的修复与改建。

关于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及成因的专项研究,例如王春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张洋阳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形塑》,指出由于人口减少、市场干预、行政干预、信仰及生活机制的改变等诸多原因,我国的乡村公共空间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变,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组织关系等也因此遭受了重大的破坏,必须要通过结构优化、秩序整合、主体复位使乡村公共空间重新回到正轨。

关于社区构建视角下的公共空间研究则有王玲的《乡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区整合——以川北自然村落H村为例》、朱静辉的《秩序与整合——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型构》则探讨了在村庄中公共空间数量越来越少、功能越来越弱化所导致的乡村社会关联度降低的问题,并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在基层社区维度上实现自建、自治、自我整合的方式与对策。

三、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成果与局限性

在上述研究中,近几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已经拓展出了相当多元的方向,从社会学管理领域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演变成因到规划学中的文化传承、可持续性研究不一而足,且其中的部分研究中已经开始深入思考乡村公共空间新的可能性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如弱化行政干预、多元参与、社区自治等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研究领域上,社会学方面主要围绕乡村公共空间同社会秩序、社会活动、社会结构等的关系进行分析;规划学方面则主要从空间功能的重构(文化、生态)等角度进行探讨,缺少针对鄉村公共空间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数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但由于我国乡村类型多样、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基于单一案例所得出的经验不具有代表性,很难进行有差别性的大范围推广。最后在研究成果上,现有研究更多地从整体框架层面论述,对于乡村公共空间构建的具体策略及方法没有过多涉及,工具和指标性研究的缺失造成相关文献很难在实践层面上给予乡村公共空间构建切实的帮助。

四、结语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乡村秩序的维持、乡村生活的丰富及乡村文脉的维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自身独立的研究体系与研究方法,且其中部分观点的提出对我国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实践层面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前的很多乡村开发与乡村建设依然在简单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追求规模化与短期效益,忽视农民的主体意愿,把村民的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的家园改造成了城市后花园。这就要求我们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者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继续深化,结合更多的实践探索,提出既有宏观理论支撑,又有具体工具与指标可供切实参考的乡村公共空间构建策略,为贯彻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打好社会和空间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玲.乡村社会的秩序建构与国家整合—以公共空间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0,(4):29-32.

[2]徐勇,吴毅,孙龙.农村社会观察(五则)[J].浙江学刊,2002,(2):90-98.

[3]杨敏.“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J].学习与实践,2007,(11):11-22.

[4]王春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J].浙江学刊,2004,(1):138-139.

[5]麻欣瑶,丁绍刚.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9,(4):59-65.

[6]郭鹏,徐岚.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活动空间演进初探[J].四川建筑,2008,(2):19-20.

[7]李小云,孙丽.公共空间对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江西省黄溪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2-97.

[8]Németh,J.Controlling the Commons: How Public Is PublicSpace? [J].Urban Affairs Review,2012,(6):811-835.

[9]王东,王勇,李广斌.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3,(2):57-63.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局限成果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