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帮扶式改造提升技术研究

2019-04-27陈沁刘硕徐旻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组织

陈沁 刘硕 徐旻瑶

摘 要: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建筑营建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继承和发扬优秀乡土营建文化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鼓励自组织施工传统的技术帮扶是新时期乡土民居建造范式之一,考虑到乡村基础设施缺乏以及实践地点与设计人员相隔遥远交通不便的现状,“自组织改造帮扶”的方法是帮助当地居民实现农居综合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归原小镇改造设计为例,总结乡村农宅帮扶式改造设计策略,延续乡村风貌与乡村文化。

关键词:自组织;技术帮扶;农居改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10618078)研究成果,项目成员:陈沁、刘硕、徐旻瑶、曾瀚萩、左欣,指导老师:温泉。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出台的《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为乡村帮扶式改造提升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在此背景下,以村民自组织为主导,相关技术人员为指导的帮扶式改造模式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现代工程技术引入,从而最终满足居住、审美、经济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巴渝地区传统农居现状研究

(一)传统民居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

巴渝地区传统民居营建技术是在与当地资源、气候环境、复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互适应所形成的稳定类型与建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生活方式变化,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缺乏的弊端逐渐显现,首先在城市化浪潮侵袭下仅存的传统村落位置大多偏僻,村民出行与物资进出不便,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房屋内部现代化设施缺乏导致村落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条件欠缺,建筑面貌脏乱。

(二)传统民居的建筑质量堪忧

巴渝地区传统民居多为木架穿斗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土、木、竹、石等,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现存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房屋已经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成为危房。如今在一些自然人文资源深厚的传统村落,村民通过改造房屋以提高生活品质成为一大趋势,但因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技术支撑,很多村民并不明白乡土建筑的价值和与民居修缮相关的技能。随着村寨空心化现象的愈发严重,留守村民大多为村中老弱,无力进行全方位的修缮,从而导致房屋日渐破败。

二、基于现状的自组织帮扶式改造模式研究

(一)形成自组织模式的推动力

随着我国小农经济体系逐渐瓦解,农村差序格局也随之向团体格局转变,村民们对美好生活有共同的愿景。不同于以往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人民地位的平等、基层组织的建立、新一代对各项权利的诉求使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也在提升,因而使挖潜村民内部的社会力量成为可能。《方案》指出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护。

(二)村民自组织参与农居改造方式

巴渝地区传统建筑有着优秀的技术基因,“步架—间—院—群”的建造逻辑在建筑的现场组装、改加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同时在农村还活跃着数量相当的工匠,当地工匠根据代代相传的手艺口诀,可以有条不紊地加工梁、柱、板等构件,然后迅速拼装。农居的建造采用家庭自助和乡间邻里换工的方式,在农闲时进行,无需大的建筑施工机械投入。同时,作为主人,村民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改造方向的话语权,农居改造的具体方向和功能以及建造方式,要通过村民的參与来确定。

(三)技术人员与艺术家介入改造的方式

建筑师、艺术家、在校学生皆是帮扶式改造的指导者参与者。一方面从美学与人文角度出发,技术人员可以对千百年来乡土建筑的营造文化民俗风情进行记录、总结,形成当地独有的文化景观,或是汲取传统建筑的形态与手法,提炼后实现改造过程的再应用;另一方面从人居环境提升考虑,技术人员可以带领当地村民完善基础设施,如修路、通电、加固房屋等,使古老农居干净卫生,符合现代居住要求。而且这些技术人员、艺术家可指导改造完成后的再利用模式开发。

综上,乡村帮扶式改造由政府主管、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主建三部分组成,三者协调互动形成合力促进农居综合功能提升,形成动力机制。

三、改造案例:重庆武隆归原小镇改造

归原小镇位于重庆武隆,建筑面积6.2 万平方米,由 25 栋新建民宿和11 栋改造闲置农房构成。当地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土壤贫瘠,不适宜作物生长。实施改造前,当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欠缺。由于大多青年外出务工,导致房屋空置。旧建筑以一层砖木、砖石结构坡屋顶为主,现状建筑质量堪忧。据此制定归原小镇改造设计方案。

(一)规范建设用地,理顺村落格局

重庆市山多地少,用地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发展。归原小镇项目正是运用“点状供地”政策,在确定被征收点状用地符合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通过“地票”或其他征收方式将农房及宅基地从村集体征收为国有,再将国有用地出让给企业,最终由经营公司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解决了项目的落地问题。

(二)保护村落肌理,兼顾现代发展需求

1.以提高居住舒适性为导向的住宅改造

由于大多青年外出务工,导致房屋空置破败,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在漫长的岁月磨砺中破旧不堪,设计者为居民制定了最大限度保留当地民居传统风貌且兼顾当代居住需求的方案:

(1)建筑结构的加固与保温性能的增强

建筑结构的加固:屋架是最能体现当地民居风貌的元素之一,故在结构加固方面首先保存外墙屋架的风貌样式,对原有的墙体进行加固处理,对其顶棚、墙体、地面等用现代保温防潮措施增强使之更适应当地湿热气候。

屋面防水、保温改造:将原有小青瓦非保温屋面改造为防水钢筋混凝土小青瓦屋面;在吸取传统民居通风特点的基础上,嵌入保温吊顶,将耗能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可将空调等设备放置在这个间层中,完成了对空间的合理利用。

墙面的保温处理:将原有民居土坯墙代之以自重轻且隔热效果更好的370厚空斗砖墙,以80厚丙烯塑料为保温层,内墙面为15mm厚木工板刷清漆。

地面防水与保温处理:铺设三合土或炉渣防潮层从而抵挡湿气。

(2)房屋采光的改善

针对室内照度不足的问题,在屋顶增设了木椽子遮阳格栅的亮瓦作为辅助采光带;阁楼部分架设高侧窗,堂屋原有的木格板墙改设玻璃窗,原有木板改造为可调节百叶窗从而增加采光面积。

(3)室内居住环境的改善

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增设阳台可获得更好景观的同时,室内也能取得良好的光照,屋顶采用竹条,可透过阳光营造丰富的室内光影。

(4)水电改造

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而改造势在必行,设计者将建筑偏房改造为尿粪分离厕所,配置强电箱、电信接入箱等,为后续使用提供必要条件。

2.灵活可逆的建筑空间利用技术研究

归原小镇由于大量房屋空置,房屋的合理利用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设计者以一座当地居住建筑为对象展开适应性利用技术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作为帮扶式改造的策略加以推广。堂屋的高阔空间予以保留,为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采用了“屋中屋”的设计手法,嵌入了由聚碳酸酯板天窗、展板与铝合金格栅组成的“玻璃盒子”。展陈照明、弱电管线与展陈轻钢框架相结合,展墙边界与房屋砖墙及柱子脱开,避免与原房屋构件不可逆连接,必要时可以完整抽离,将其恢复为自用房屋。通过玻璃天窗仍可看到原有的木框架,实现了古与新的对话。

3.优化景观区域

农村地区的巨大优势即在于其周边具备天然的景观依托。因此应避免过度城镇化的建设,注重将田、林、山、水融入生活环境。为了与仙女山自然景观相协调,小镇建筑物尽量要贴近自然。归原小镇有着与都市风光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具有简单淳朴的气息,游客前往此地也多是为了放松身心,故使用乡土建筑材料建造的景觀更具本土特色。在实际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设计者依据聚落空间的形态,遵从不破坏生态和谐的原则进行建设。归原小镇在改造当地旧建筑的同时建造了大量砖瓦房,并合理利用植被、木头、竹子等建造了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四、结语

探讨帮扶式改造提升的可行性,兼具文化性现实性。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建筑设计专业的青年设计者,要发挥建筑与艺术的力量,以学术的眼光聚焦乡村本土文化,将基于本土文化和传统技法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改造中,激发乡村蕴含的无限潜力,实现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的有机更新。

参考文献:

[1]沈丽,常健.建筑设计中自然要素的利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2,(2).

[2]谈抒婕.基于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

[3]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

[4]张欢欢.乡村旅游拉力动机及其与游客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

指导老师:温泉,博士,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乡土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猜你喜欢

自组织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