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康斯太勃尔与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渊源

2019-04-27周学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

周学敏

摘 要:多数人在谈到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时,都极容易联想到“诗意性”这一特征,但却鲜有人去问究此处所谓的“诗意”究竟与诗歌、诗人有怎样的联系。文章从康斯太勃尔的书信记录出发,去细究他与诗人华兹华斯的渊源,并以其代表作《海德雷堡》一画来说明画家在绘画创作上是如何受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影响的。

关键词:康斯太勃尔;华兹华斯;诗意性

稍微对约翰·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以及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熟悉的人,都比较容易察觉到二者之间隐约的关系。康斯太勃尔是一位颇具文学素养的风景画家,他的传记作者C.R.莱斯利在为他所写的传记中记录到:“他(康斯太勃尔)最常重复念到莎士比亚的诗篇——在燕子尚未归来之前就已大胆开放的水仙花,在三月的和风中风姿绰约地招展着。”虽然康斯太勃尔如此喜爱这位英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文人,但在艺术创作上受到更多影响的却是一位与他同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从一些原始资料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康斯太勃尔与华兹华斯的相识相知过程。1962年11月,学者J.R.华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二人的可考证会面记录。第一个记录引于约瑟夫·法灵顿在1807年11月写下的日记,日记中记录了法灵顿以及正好在湖区的康斯太勃尔应邀参加康斯太勃尔叔叔举办的晚宴,法灵顿在日记中写下了当天晚宴康斯太勃尔与华兹华斯之间的第一次交谈场面——“康斯太勃尔就华兹华斯的高度自我评价做了一番评述,华兹华斯告诉康斯太勃尔当他还在霍克斯黑德读书时,他的大脑中就时常充盈着各种画面”。

第二次会面日期是1824年8月26日,此次会面被记录在《亨利·克拉布·罗宾逊旅行杂志》中。文中提到了博蒙特爵士是两人维持友谊的重要中间人,并且还有一个重要细节表明这位画家极有可能研究过华兹华斯的诗歌——“康斯太勃尔认识华兹华斯,他们在博蒙特爵士家里见面,并且康斯太勃尔收藏有华兹华斯纪念版诗集”。事实是,大约在1795年左右,年少的康斯太勃尔经由母亲牵线被引荐给稍微年长一些的博蒙特爵士,从此以后,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后者逝世。

正是博蒙特爵士这一较为隐秘的牵线人,使得康斯太勃尔与华兹华斯从相识发展到相知。1977年7月6日,在华兹华斯家族的信件被送往鸽舍图书馆,随后,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了其中一封由康斯太勃尔写给华兹华斯的亲笔信,这封信写于康斯太勃尔逝世的前一年——1836年6月15日。信中写道“能成为如今这样的艺术家,我很是感激我们的挚友乔治·博蒙特爵士(乔治·博蒙特爵士年幼时,我母亲就已与他相识)。正是从他的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您的诗集——怎样才能完全表达出我的感激之情——对于这部作品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当我失去我那七个孩子的母亲时)让创作占据了我的思想……对于您曾经参加我的一次讲座,我尤为自豪,最后一次演讲是明天,但恐怕我不能再如此自以为是地以为会在那里再次见到您了。” 在康斯太勃尔的这封亲笔信中,有几处尤其值得我们留意:

一是康斯太勃尔与博蒙特爵士的相识确实受惠于其母,并且康斯太勃尔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应该部分归功于这位老友。

二是康斯太勃尔提到博蒙特爵士是他与华兹华斯二人的亲密好友兼赞助人,经由这个艺术圈子,二人在艺术思想上的交流成为现实。

三是“正是从他(博蒙特爵士)的手中,我第一次看到您(华兹华斯)的诗集”,此处解决了两个问题——康斯太勃尔是通过何人以及何时开始阅读华兹华斯的诗集的。“博蒙特夫妇二人初识华兹华斯的时间是1801年8月或9月,当时,乌维代尔·普莱斯向夫妇俩介绍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博蒙特不可能没有立刻意识到华兹华斯与康斯太勃尔几乎一致的自然观与艺术观,进而萌发出介绍两人进一步认识的想法。

四是信中提到“最悲伤的日子”是指妻子逝世那一年——1827年,并且“正是从他的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您的诗集”,说明康斯太勃尔首次读华兹华斯的诗是在1827年前,并且有可能是早中期某一阶段。

五是“对于您曾经参加我的一次讲座”,这里谈到的讲座是康斯太勃尔晚年于皇家艺术学院所做的关于风景画历史与创作的一系列演讲,说明二人有过艺术想法方面的交流。

六是“怎样才能完全表达出我的感激之情——对于这部作品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当我失去我那七个孩子的母亲时)让创作占据了我的思想”,说明康斯太勃尔早些年读过华兹华斯的诗集,并当他陷于丧妻之痛中时,华兹华斯的诗让他获得了创作灵感,因注意力被转移或是情绪被抒发出来,从而得以从悲痛中挣脱出来。另一个问题是,前面提到的“您的诗集”具体指的是哪一部诗集或哪一首诗?首先,康斯太勃尔在妻子逝世后完成的第一幅完整的油画作品是《海德雷堡》(图1),并且,通过分析他的不同创作阶段,可以得知正是此画标志着他的画风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此画的灵感来源于博蒙特爵士的一幅相似作品,并且华兹华斯根据博蒙特爵士的这幅画创作了一首悼亡诗——《挽歌诗节》”,诗中这样写道:“啊!那么,如果我有画家之手……令人哀叹的朋友,如果他还能活着……对于你这工作,我不是责备,乃是称赞……那么,博蒙特,朋友!谁会是朋友?”。由此可推测信中提到的“您的诗集”很可能是指华兹华斯发表于1807年并收录了《挽歌诗节》的诗集《诗,两卷》。“在1833年,康斯太勃尔出版的第二版《英国风景画》前言中引用了华兹华斯《挽歌诗节》中的几行诗”,说明康斯太勃尔不仅读过《挽歌诗节》,此诗还让他产生了极大感触,因此才会在前言中引用,这一事实几乎印证了上面的推测。

《挽歌诗节》是诗人于1805年为纪念在海难中逝去的手足而写的悼亡诗,诗中描绘的意象启发了《海德雷堡》的创作。画家在画中描绘的风景部分以及表达的情感与华兹华斯在悼亡诗中描写得极为相像。康斯太勃尔运用自己对云的科学了解,将占据整幅画面二分之一部分的烏云表现得无比压抑,这一场景对应的正是《挽歌诗节》中所写的“这悲伤的天空/这恐惧的壮观”。画家通过光影对比在画面二分之一以下部分建构出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题材——废墟,同一景象在诗中也能找到相似的表达——“这座巨大的城堡矗立在这里/我喜欢看它勇敢的模样/穿上旧时代无情的盔甲/闪电,狂风,浪花”。废墟在这里被诗人和画家视作自然世界最终战胜人类的隐喻,代表被遗忘与衰落,是自然对生命的终极征服,也是宁静与孤寂的结合体。处于画面右中部的海水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凄凉的海岸”。孤独的一人一狗面对着海德雷堡的废墟行进,男子背对观者,视线指向废墟,无法探究其表情,但从他微微佝偻着的背影中可以读出他绝望的心境。小狗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忠诚,代表了画家本人对妻子忠贞的爱,小狗看向画外的视线让压抑的气氛稍微得到些许缓解。而当我们将此画中的“康斯太勃尔之雪”与早年画作中的同一技法相对比时,可以发现,此画中这一技法所渲染出的氛围与之前的画作已截然不同,前期是赋予画面一种灵动清新的感觉,但从此画开始,“康斯太勃尔之雪”逐渐变成了一种历经岁月沧桑的斑驳效果。诗中最终表达的——“这景象,或许更糟,正如出现在我眼前的这般……我们遭受的,我们哀悼的,并非毫无希望”,也许正是画家所渴望的能从沉痛中解脱的心态。

由此,通过分析康斯太勃尔的亲笔信和与二人相关的原始记录,以及将《挽歌诗节》与《海德雷堡》两件作品相对比,我们能看出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创作确实受到了华兹华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莱斯利.约翰·康斯太勃尔的生平与书信[M].伦敦:查普曼和霍尔公司,1896.

[2]华生.华兹华斯与康斯太勃尔[J].英语研究评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

[3]法灵顿.法灵顿日记第四卷[M].康乃狄克州纽海文市:耶鲁大学出版社,1924.

[4]莫利.书中以及作者笔下的亨利·克拉布·鲁宾逊[M].伦敦:J.M. Dent & Sons LTD,1938.

[5]里德.康斯太勃尔.华兹华斯和博蒙特:以一封康斯太勃尔的书信为证[J].艺术公报,美国大学艺术协会,1982.

[6]格里格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书信集[J].英语协会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1956.

[7]霍斯.康斯太勃尔的《海德雷堡》与英国浪漫主义废墟主题绘画[J].艺术公报,美国大学艺术协会,1983.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
自深深处
诗人是对人类说话的人
An Analysis on William Wordsworth’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冰与火
AComparativeStudyonTaoYuanmingandWilliamWordsworth
自然之华兹华斯的“乳母、导师、守护神”
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威廉·华兹华斯Tintern Abbey的自然诗观
和谐与平等的呼唤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