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空间的地域性探索
2019-04-27王薇梁豪
王薇 梁豪
摘 要:文章将住宅空间的设计置于地域主义手法的理论下,通过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特征的阐释和对住宅空间和建筑地域性的结合来探索住宅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以王澍设计的自宅和三合宅为例,分别分析住宅空间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以讨论传统文化与场地回应思想下的住宅空间地域性表达。
关键词:地域主义;住宅;空间;建筑设计
一、住宅与建筑地域性
(一)普利兹克建筑奖与地域主义
分析41年来各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建筑实践特征可发现,自2009年至2019年的11年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高频率地表彰了各国的地域主义探索活动。以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评语为分析依据,自彼得·卒姆托到矶崎新的11年内,除弗雷·奥拓以外的其他10届获奖建筑师皆在地域主义建筑范畴内对包括“乡土”“文化”“传统”“技艺”“材料”“地方记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41届得主中的25届得主涉及到住宅实践,因此本文以住宅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为研究内容。
(二)地域主义特征
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特征阐释,弗兰姆普敦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一种倾向于某种特征的类别”而并非某种风格,这些类别特征可归纳总结为七个方面:第一,“批判的地域主义应当被理解为一种边缘性的实践”,其承认现代建筑的进步性,但又对其持批判态度。第二,批判的地域主义认为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应有其边界性及领域感,强调“场所-形式”的关系。第三,不同于使用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布景式手法,批判的地域主强调建构的事实,认为建筑的目的在于建造,而非形式。第四,批判的地域主义反对“普世文明”趋向,认为建筑需回应特殊场地因素。第五,批判的地域主义不仅强调视觉的重要意义,而且十分注重触觉的重要作用。第六,批判的地域主义倾向于创造一种基于地域化创作手法的“世界文化”,其试图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文化的、开放的创作手法。第七,弗兰姆普敦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的文化間隙中获得繁荣。
(三)住宅地域主义创作的必要性
汉斯·哈姆森在其著作《医学与城市建筑》中指出:“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现在建的住宅会决定未来几代人的命运。”因此关注于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方面出发思考当代住宅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从而设计出具有场所感和归属感的住宅,这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当代人的问题。作为“文明的塑造者”,住宅建筑理应担当起承载城市风貌、延续文化传统的重任。
二、空间与住宅地域性
(一)住宅空间的划分
住宅空间作为家庭生活的容器,是所处时代、家庭功能、家庭形态和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住宅空间与地区、社会紧密相连。关于住宅空间的划分,中外皆有相似之处,即认为住宅空间有内外之分。王澍关于湘西洞庭溪住宅聚落的空间划分经验便来自于山水画《仿黄鹤山樵山水图》,王澍将洞庭溪聚落的空间分为在外看的“山外观山”与进入内部空间的“山内观山”。日本的传统住宅也有“对外、对内”这两个划分空间的基本构成原则,对外的空间即对外开放的空间,被称为“表”空间,与此对应的是内空间,即家庭内部的空间,被称为“内”空间或“里”空间。对内和对外的空间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本文住宅空间地域性创作手法分为两个切入点,一类切入点从住宅外部空间入手,以王澍南京佛手湖三合宅为例,另一类切入点从住宅内部空间入手,以王澍自宅为例。
(二)地域主义与空间的关系
世界各地自古以来都培育了各自独有的地域文化,这些不仅是对当地气候风土和地形自然条件的反映,也是对普通人生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的反映。以日本对住宅空间与地域性研究成果为例,有关地域性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对连间客厅空间的反省。为了实现住宅现代化的目标而一直被否定的连间客厅空间在各个时代中为了应对住户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地变化。研究发现,居民为了更好地利用次要房间而将连间客厅与客厅的位置对调,连间客厅至今仍在地区生活和节令庆典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危机后反省价值观的背景下出现的HOPE设计学理论是一个以发挥地区特征为目的的公共住宅设计学理论,它与在同一时期发起的地区老年人住宅设计学一样,作为一种根据满足地区需求的住宅供给政策制定的设计学理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HOPE设计学中不仅采用连间客厅的平面设计,还特别根据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住宅空间设计,例如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和冲绳地区,采用开放土间门厅的阳台出入式通透平面以保证良好的通风,在北部的积雪地区设置日光浴室、空中回廊或屋檐下步行通道等。而且,在HOPE设计学中还有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形态、材料、构造、色彩等使住宅与周边地区形成连续景观的事例,这也为保护传统城市景观做出了贡献。
植根于各地区自身特点的空间设计学理论既反映了地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居住空间,也利于环保。它还同时促成了当地产业培养和对传统材料及传统建造方法的传承。
三、住宅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一)王樹三合宅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表达策略
作为自然环境和住宅内部空间的过渡,住宅外部空间具体范围为由住宅及其附属构筑物共同限定的范围,而住宅外部空间的特征塑造则受到住宅主人及住宅建筑师的直接影响。《园冶》中关于造园“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观点不仅是对匠人和主人辩证问题的讨论,更是说明园林作为住所和外部自然环境的过渡,其应在结合主人、建筑师的思想与经验,根据具体地形与特殊地理位置因地制宜,构园得体,从而建造一个符合当地场所的第二自然。
住宅的地域性设计首先体现于住宅的外部空间环境中,其主要特征为建筑与其所在场所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无论是中国传统民居与聚落的外部空间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还是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所倡导的“有机建筑论”,其内涵都包含了从自然环境到建筑外部空间再到内部空间三个层次的协调性与延续性。作为南京佛手湖建筑艺术实践展20栋独立住宅之一,三合宅由王澍设计,位于山坡高地,俯瞰佛手湖(图1)。
王澍在三合宅的设计说明中指出,作为一座一面敞开而另外三面围合的中国南方传统民居三合院布局形式,其在空间上一方面表现出内聚性与封闭性特征,另一方面又保持了空间的连续性特征,此连续性特征除体现于建筑自身以外,更多地表现于建筑和场地的关系上。关于三合宅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体现,庭院空间的设计和建筑与周边环境尤其是与佛手湖的呼应手法体现得最为显著。
庭院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型空间。在江南传统民居中也形成了以院为核心的“门-院-屋”三合式空间模式,南方庭院的设置往往结合气候特征,注重防暑防雨,天井高深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连接建筑与所处自然,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起到“天人合一”作用。三合宅由东西厢房以及连接东西厢房的回廊共同组成“凹”字型平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却又与外部自然环境相互融通的空间形式,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庭院内涵的诠释。庭院中王澍又融入南方私家园林引水蓄池的造园手法,于院中置浅池碧水,载二三株荷花于其中,浅水倒映深远的屋檐和天光云影,为不大的庭院增添一份宁静平和。
三合宅也在多个方面体现出建筑的“场所精神”。结合三合宅所在场地山势走向,建筑轴线与正南方向形成15度夹角,场地位于佛手湖畔山顶的最高处,与湖对应的东立面设置错落有致的窗口,将佛手湖景色引入建筑内部,东厢房中部二层通高的“席居”空间在东立面上开设与其寬度相当且二层高的窗洞,形成对湖景的取景。中国传统私家园林借景手法也蕴含其中,临湖席坐赏景的空间构成了类似于寄畅园赏景的三个层次:一是宅中近景的欣赏,体验性强。二是与周围环境的沟通,宅院封闭性被打破。三是层次丰富,由近及远由实如虚。宅院先是自成一方自足的小天地,继而与周围环境相联系,最后融入广阔的自然。
(二)王澍自宅内部空间的地域性表达策略
1997年的王澍自宅室内设计可以认为是其专注于对虚构之屋的营造,是将中国古典园林转化为有形的实物形式以回应日常生活。王澍以其对园林的解读方式探求除本质概念之外其他元素,如阳光、温度、气流等表面材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其拆除了住宅内部的门和非承重结构,使空间成为开敞的状态,如同密斯的“全面空间”,又有别于“全面空间”,使王澍自宅从“二室一厅”抽象的二维平面释放出来,呈现出多向性特征。
王澍自宅的设计着重于对“自”的塑造,并与其空间私密性中的“私”产生关联,用“自”和“私”来体现园林空间营造经验的精髓所在及园林的私人性特征。王澍自宅的营造过程是一个思辨过程,如果说“破坏”是为了走向“真实”,那么“裂缝”则是对“文明”做出礼让,建筑生成于特定的环境,又回应特定的环境。类似于希区柯克的《后窗》,设定的主角从外部透过窗户观察室内发生的一切,建立建筑室内外的联系性。用“裂”对特定环境作出的回应,手法是多样的,王澍选择了拒绝“平行”而采用曲折有致的手法,隔而不断,让“缝”的存在结果对外来者、参与者产生戏剧性。
王澍自宅内部陈设的八个自制木制家具显示王澍为自己的作品赋予深刻的哲学思辨能力,以折射园林要素与日常生活元素的联系。八间不能住的房子虽结束了这个造园活动,却展现着永不完工的姿态,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即便是偏离“普世文化”趋向,仍能以最新的姿态存活并持续发展。
四、结语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当今的城镇化快速发展,而作为当代城市建筑的最主要类型,住宅的面貌直接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基于标准化设计造成的千城一面与文化缺失现象,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住宅从设计到建造施工再到居住模式的问题,住宅空间的地域性创作可以作为一个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彤.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J].华中建筑,1999,(3).
[2]邢琛.佛手湖“三合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3]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澍.当“空间”开始出现[J].建筑师,2003,(5).
作者简介:
王薇,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
梁豪,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