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
2019-04-27周军
周军
在目前通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篇幅长,文字信息量大的课文有不少,尤其是小说。面对类似的课文,一般老师处理都想面面俱到,唯恐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用心良苦。但是这样处理一来耗时长,二来易引起学生厌倦。所以往往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都很累。此时,面对这样的长文,我们应该采用短教的手段,精心设计,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最终做到重点突出,省时高效。
一、精选教学内容,凸显课程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面对长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范例,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但是教学内容是变化的,要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面对长文时,我们没有必要全部处理,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也就是要依照课程目标,将其承担的那部分课程价值提炼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典范案例,其他非课程目标范围内的众多信息,均应主动舍弃。
例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可以精选本文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作为突破点,尤其是重点分析各种巧合之下,林冲发现阴谋,最终怒发冲冠,手刃仇人的情节,这才能凸显林冲性格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至于林冲之前发生的种种事情,可以作为自读选段,让学生做个大概了解足矣,没有必要在教学中仔细讲解。
二、找准切入要点,做到以点带面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就在‘选点。”此言不虚。长文虽长,令人生畏,但文中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要点”。巧妙地找到并运用这些切入口,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切入点也不是随意去设置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策略。教师可以从课文的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选点:
1.看标题
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好的标题其实已经就能把文章的重点和价值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容易忽视标题的作用,拿到文本就直接去解读,这样做其实是舍本逐末。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先解题,然后深入文本,看标题是否和文本紧密结合。
例如在教授语文读本教材《牡丹的拒绝》一文时,可以将题目“牡丹的拒绝”作为切入点——牡丹拒绝了什么?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牡丹的拒绝内涵是什么?——这三个由题目引发的问题,让学生去深入解读文本。这样,本来较长较难懂的文本就有了一个明显的主题和主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就有了凭据和依靠,文本的价值在短教中得以体现。
2.找线索
有的长文虽长,但是有或明或暗的线索,如果以这个贯穿全文的线索为切入点,那么长文不长矣。
例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长文时,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讲法,从环境、人物、情节、语言来分析,固然不错,但是这几者好像割裂开来,繁琐费事,但是如果发现本文的线索——林黛玉的行踪,并以此來分析文本,那么就清晰了然。文中林黛玉不仅仅是用她的脚步带领我们参观了荣国府的建筑,而且还用她的眼睛来替我们发现一个个人物的特点和关系,同时还用她的举止言语来让我们体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谨慎寄人篱下的感受。这样,在教授过程中,林妹妹走到哪里,就可以分析到哪里,学生也容易进入情境,有利于分析解读文本。
3.寻妙词
在一些长文中,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能够把文章的结构和内涵给串联起来,如果能找到这些关键性的妙词,那么解读文本也就轻松许多。
例如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可以抓住作者描述刘和珍的三个词来分析刘和珍,“毅然”“黯然”“欣然”。这三个词在文中并不显眼,但是单独拿出来并列在一起,学生根据这三个词使用时发生的具体情况,对刘和珍就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毅然”是描写刘和珍订了一年的进步杂志《莽原》,体现刘和珍追求革命进步的精神;“黯然”是因为刘和珍因为女师大风潮被逐,考虑母校前途,表现了刘和珍对母校的关心和热爱;“欣然”是刘和珍参加请愿时的态度,愉快地参与,但是最终却喋血政府门口,凸显了刘和珍的爱国无畏,殒身不恤的品质。这样一个好学、进步、爱国的女学生,却惨遭杀害,这样的惨剧怎能让人不义愤填膺?这三个词语引发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自然而然地就能进入情境,体会出鲁迅先生当时的无话可说的悲愤之情。
4.品文眼
一些长文虽长,但是总有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这样的词句就是文眼。如果能找到文眼,以文眼为突破口,仔细解读品味这样的词句,那么文中的中心、内涵也就很容易凸显出来。
例如教授《故都的秋》一文时,学生们很容易能发现本文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生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文本中找寻并认真体会北国之秋相对应的“清,静,悲凉”,并由此拓展出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区别,凸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这样,本文的最大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任何一个语文教学的过程,都是师生思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基本都是静态、平面的,甚至于学生最终都是被教师灌输,而自己没有任何思维活动。因此,面对长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此时,从学情出发,针对长文,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就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抓手。
例如在教授《祝福》时,面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数字形式设计问题。“一二三四五”是指小说中提炼出来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日子、两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等诸多小问题的总称。
“一个日子”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日子。
“两次微笑”。一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时,“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三样眼神”。第一次是写她“顺着眼”,突出祥林嫂安分耐劳的性格;第二次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在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面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四场飞雪”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的哀伤和无法言说的愤懑;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五张账单”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1.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2.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4.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5.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他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这五张账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
以上“一二三四五”小问题的巧妙设置,条理清楚,覆盖面广,能串起全文,同时形式新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厘清思路,深化主旨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当语文教师面对“长文”时,首先要树立“短教”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长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用“短教”的理念解读课文文本,设计教法,大胆地对“长文”进行大刀阔斧的取舍,只抓某一點或某一条线,集中发力,这样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而且还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能力,并且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高效地把握长文精华内容与主题思想,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