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
2019-04-27黎花
黎 花
(上海松江妇幼保健院,上海 201600)
产后出血是多因素引起的分娩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范围内阴道出血的发生率占分娩总人数的2%~3%[2];且由于我国医疗资源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特点,在医疗基础薄弱地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危害性更高。为降低分娩风险,研究将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探讨预见性护理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纳入的274例阴道分娩产妇资料采用电脑双盲法将对象分为观察组(n=1 3 7)平均年龄(27.2±4.0)岁,平均孕周(38.9±0.7)周,产次1~3次,平均产次(1.4±0.5)次;对照组(n=137)平均年龄(27.0±4.4)岁,平均孕周(39.2±0.8)周,平均产次(1.3±0.4)次;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分组研究的要求。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阴道分娩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1)产前护理,①产前心理护理,根据产妇的年龄、性格及家庭经济状况制订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产妇疏导负面情绪,同时作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家属参与到产妇的情绪管理工作中来,以满足产妇产前基本的情感需求[3];②产前健康知识宣教,根据产妇的新知识接受能力想起介绍各产程的注意事项和发力方法,以提升产妇的认知度[4];(2)产中护理,第一产程期间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异常则立即通知主治医师;第二产程内,重点疏导产妇的紧张情绪,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指导产妇合理呼吸以改善子宫收缩状态;第三产程内,仔细鉴别胎盘的剥离情况,此外还须检查产妇是否存在软产道损伤的情况[5];(3)产后护理,产后24 h内密切观察产妇的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变化,如果产妇在该时间段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等表现时,须协助医师作针对性处理[6];若产妇由于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指导产妇排空膀胱并立即实施清宫术;若产妇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则对产妇实施抗凝治疗;若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则可通过按摩子宫和按压宫底等方法加大子宫刺激以加快子宫收缩并排除血块[7]。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妇产后24 h引导出血量≥500 mL)。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后2 h 、 2 4 h 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对比(±s)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对比(±s)
组别 n 产后2 h(mL) 产后24 h(mL)观察组 137 179.6±50.5 263.1±55.9对照组 137 237.1±61.7 302.5±62.2 t 8.4410 5.5144 P 0.0000 0.0000
2.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n=137)产后出血发生率4.38%(6/137),低于对照组(n=137)的16.79%(23/137)(x2=8.1360,P=0.0043)。
3 讨 论
产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阴道分娩并发症;主要是因为软产道损伤、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预见性护理通过针对性的提前干预和处理,将各类风险因素降至最低,进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及治疗效果,已成为现代临川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研究中,首先在产前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提升产妇的认知度,帮助产妇以相对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分娩,可保证产时及产后相关护理措施执行的完整性与流畅性;产时根据过往临床经验的积累并结合产妇自身实际情况,对于可诱发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预见性干预,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护理效果;产后则根据产妇产后出血的诱发因素进行针对性处理,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进而保证了产妇的安全。
经统计学比较: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及24 h的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其次,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为4.38%,低于对照组的16.79%,进一步反映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侧面为产妇与医护人员创造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有效提升产妇对于医护服务的满意度,并最终达到创造和谐护患关系的目的。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是阴道分娩较为常见且危险性较高的一种并发症,通过产前、产时及产后的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将产妇阴道出血量加以控制,进而保证产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