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华瑶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探讨

2019-04-27龙永荣魏德福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3期
关键词:江华绿化森林

龙永荣, 魏德福

(1.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 江华 425500; 2.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07)

1 区域概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山脉萌渚岭北麓、湘江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金三角,国土总面积3 216.03 km2,林业用地面积257 886.8 hm2,森林覆盖率75.98%、林木绿化率78.78%。县域内分为岭东、岭西两部分,岭东属大山区,由大龙山、黄龙山、姑婆山三峰鼎立围合,森林资源丰富;岭西地势低平,农耕文化浓厚。

2 森林城市现状

根据《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 1315—2017)中规定的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要求,按照城市森林网络、森林健康、林业经济、生态文化和森林管理等五大指标体系、28项评价指标,对比分析江华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将评价指标结果分为达标、未达标、待建指标3类,其中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其它绿地建设、树种配置、森林保护、林产基地、义务植树、古树名木、生态服务等11项指标达标;营造林面积、生境保育和森林经营、生态休闲旅游、森林认证、文化科普场所、科普活动、公众态度、生态标识建设、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科学规划、生态监测等12项指标待建;城镇绿化覆盖率、村庄绿化、水岸绿化、通道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5项指标未达标。

3 森林城市未达标分析

3.1 城镇绿化覆盖率

指标要求: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1]。

江华现辖沱江、大路铺等16个乡、镇,有8个乡、镇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最高的是水口镇的绿化覆盖率为41.37%;而其余的8个乡镇均未达到标准,最低的大路铺镇只有20.18%。各城镇绿化率详见表1。

表1 江华城镇绿化覆盖率统计表%乡(镇)镇区绿化覆盖率与标准差值水口镇43.683.68界牌乡42.132.13沱江镇41.371.37河路口镇40.560.56小圩壮族乡40.470.47大圩镇40.380.38白芒营镇40.320.32湘江乡40.180.18涔天河镇36.68-3.32蔚竹口乡35.36-4.64桥市乡34.65-5.35大锡乡33.34-6.66大石桥乡33.21-6.79码市镇24.45-15.55涛圩镇23.22-16.78大路铺镇20.18-19.82

3.2 村庄绿化

指标要求: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4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30%以上;70%行政村建设有500 m2以上公共绿地1处[1]。

江华县自2014年起,在全县295个行政村开展秀美村庄建设,通过村庄的庭园、道路、沟渠及公共绿地绿化和村容村貌建设,村庄林木绿化率稳步增长,已建公共绿地51个,17.29%行政村建设有500 m2以上公共绿地。其中集中居住型村庄土地面积1 992.97 hm2,林木绿化面积691.36 hm2,林木绿化率34.69%;分散居住型村庄土地面积1 015.93 hm2,林木绿化面积209.69 hm2,林木绿化率20.64%,指标未达标。

3.3 水岸绿化

指标要求:江、河、湖、库、水源地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5]。

江华县境内主要水系属于湘江水系,其中湘江一级支流潇水干流全长158.4 km、流域面积2558.7km2,湘江二级支流萌渚水(称西河)干流全长84.0 km、流域面积856.0 km2,另有流程20.0km以上的中河、邬龙河、大锡河(辇江)、雾江、务江、凌江、麻江、贝江、岭东河、花江等湘江二级支流,还分布涔天河、草岭等大中型水库。江华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以来,对主要河流及重要水源地进行了沿岸绿化,水系水岸林木绿化率77.62%(表2),重要水源地水岸林木绿化率78%,均未达标。

表2 江华县水系水岸绿化现状表河流河流长度/km适宜绿化长度/km已绿化长度/km水岸绿化率/%潇水(干流)158.4153.7119.177.49中河2120.61677.67邬龙河20.520.215.878.22大锡河(辇江)5251.340.278.36雾江2524.720.281.78务江1817.815.888.76凌江696852.777.5麻江5957.844.376.68贝江605945.877.61岭东河5955.641.574.64花江2120.615.977.18西河(萌渚水)8477.559.276.39合计646.9626.8486.577.62

3.4 通道绿化

指标要求:通道(铁路和乡道以上级别公路)沿线两侧第一层山脊或平地100 m范围内要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形成绿色景观通道,林木绿化率达80%,并加强此区域的森林经营[1]。

江华通过开展创建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创建江华国家园林县城绿化行动,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开展了行道树绿化,还完成道路周边可视范围山体开展裸露山体绿化,成效显著。全县主要交通道路长度970.75 km,可绿化长度870.30 km,其中行道树绿化长度652.95 km(含道路沿线自然绿化),通道林木绿化率75.03%,未达标。

3.5 生物多样性保护

指标要求: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实施;拥有健全的生物物种资源基础数据库,野生物种和转基因种源管理规范;监测预警机制完备,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外来有害物种入侵;营造林采取近自然的方式;湿地保护率70%以上[1]。

江华近年来持续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编制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城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实施,外来有害物种入侵能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全县通过建设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等措施保护湿地,湿地保护率70%以上。但缺乏生物物种资源基础数据库,同时野生物种和转基因种源管理也不规范。综合上述,该项指标未达标。

4 森林城市建设重点

4.1 着力建设生态空间骨架

“一屏”,即三峰鼎立合围的岭东区域,是构建生态江华的基础与生态资源库,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湖南省重要林区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措施,开展公益林保护、低质低效林和退化人工林分改造,以及国家大径材储备林基地建设;对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有林地中天窗及空隙地,通过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措施相结合途径恢复森林植被,使用乡土珍贵阔叶树种构建南岭山脉萌渚岭山系地带性植被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筑牢岭东生态屏障。

“两水”,包括东河(潇水)和西河(萌渚水)。有效保护潇水、萌渚水及其相关水系河流的自然岸线植被群落,对可适宜绿化的岸线采用师法自然、促进原生乡土树种天然更新的方式,营建水系河流沿线的绿色水道走廊,持续提高水岸绿化率;同时串联沿线特色森林乡镇、森林村寨形成江华特有的生态文化载体。

“四路”,包括贯穿岭西南北的洛湛铁路、国道G207线、横穿东西(岭东、岭西)的省道S326线和纵横东西南北的县道。对区域内的主要道路实施补绿、提质与增色等措施,改造沿线单一的桉树林分,加大道路及周边沿线绿化;对适宜绿化路段采用富于色彩变化的乡土乔、灌树种营造针阔或阔阔常绿—落叶混交林,对已绿化路段采用特色全冠乔木大苗补绿、增色,形成具备不同文化特征气息的绿色通道,与“岭东生态屏障、两水绿色走廊”共同连接县城区及瑶乡人文乡镇、森林乡镇及村寨和重要的生态场所,形成森林江华的县域生态空间骨架体系。

4.2 打造重要城乡森林节点

“县城增色”,即县城中心城区,江华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瑶族人民聚集地。城区公园休闲绿地数量较多、类型较为丰富,绿化覆盖率高,对此应保留和保护现有城区的公园绿地、沿城河流自然岸线,以及自然山体和植被。,合理限制城市建设规模及强度,强化公园绿地的区域合理布局和现有公园绿地的提质增色措施,适度增加公园绿地供给;在公园绿地、休闲绿地、森林社区、单位及街道等区域配置与优化高植物精气乔灌树种,构建能够让人“进森林、养身心”的城市森林和康养服务体验区;加大区域中能够彰显江华城市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形成城市文化名片和窗口。

“乡镇添绿”,包含下辖的15个乡镇建成区。以岭东山区优质森林环境为参照,在废弃地、空闲地上营造绿色,在土地资源有限的乡镇建成区通过建(构)筑物的立体绿化、街道及庭院的移动木箱绿化等多种形式增添绿色,不断提高建成区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依托民族乡镇、历史遗迹、名人轶事及盘王和瑶乡民俗文化,形成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的森林乡镇。

“村寨变靓”,对全县295个行政村启动“美丽乡村、秀美村庄、特色文化村寨、旅游扶贫村”建设。在乡村四旁(路旁、水旁、村旁、宅旁)、沟渠河涌沿岸的适宜绿化土地上,见缝插绿、植树补绿,提升村庄绿化及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森林村寨,增强居民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归属感;以宝镜村、五庵岭村、毛栗井村、井头湾村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载体,发展森林文化村寨、森林人家,提供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促进森林村寨变富、变美,居民安居乐业。

4.3 狠抓森林创建示范活动

建立相应的示范活动评选标准,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森林人家、森林园区、森林校园、绿色先锋等创建示范活动,表彰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横幅、橱窗等媒介,宣传先进单位、个人和开展森林城市示范活动宣传,提升群众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让森林城市建设深入民心和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4.4 强化森林城市科技支撑

健全森林城市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积极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涵盖森林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专家库,组建专家咨询服务队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摸清江华生态资源本底,服务城市森林建设;重视科技推广与应用,积极吸收、引进和消化应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林业、生态、园林、园艺、城建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培训与提升技术、管理队伍能力,保障森林城市建设质量。

5 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

森林城市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行业多及需要多方参与建设管理的系统工程,更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加强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应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指挥部,对创建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森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时推广森林城市建设的好方案、好做法,形成省级森林城市建设领导合力。

5.2 激活投入机制

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应将城市生态文化、城区森林及乡镇绿化和森林保护支撑体系等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公益林及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抚育、造林补贴、油茶产业、国家储备林等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及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机制,推进林地、林木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创建工作;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认种、认养绿地和森林,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商品义卖活动,吸引社会投资办林业的有效运行机制。

5.3 重视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严格程序管理森林城市创建资料,包括从筛选、分类、建立电子文档、编号、排序、审核、装订到存档。明确档案管理机制,包括工作岗位责任制、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时间、要求及责任、归档文件移交和档案查阅利用等制度;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组建责任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群,提高工作效率,配置档案管理信息化硬件设备,创建档案“实体+数字”双备份管理模式,实现纸质档案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和提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5.4 国家级省级同创

江华创建森林城市的基础条件优越,应在已有国家园林县城的基础上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实施过程中,积极申请同时开展国家森林县城创建工作,将国家森林县城相关指标体系内容的建设要求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同时,统一考虑安排与事先完成,减少投资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程建设,争取单元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彰显国家、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同创建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江华绿化森林
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or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ediatric anorexia due to 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朱屺瞻《绿化都市》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鸟”与“乌”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