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时机
2019-04-27王慎亮
王慎亮
(辽宁省本溪市铁路医院外一科,辽宁 本溪 117000)
胆道结石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原因多,治疗方式一般是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发生后,手术治疗风险会明显增大,临床治疗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治疗。为探讨分析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的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法,本研究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现将其具体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86例作为本研究研究对象。在这86例患者中,患者年龄最小者为29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6岁,平均年龄为(65.83±9.04)岁;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生化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诊断等方式进行确诊。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无相关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根据患者胆道感染的程度将其分为重症感染组和轻症感染组。重症感染组的分型标准为胆囊炎穿孔或确诊为重症胆管炎。轻症感染组为除重症感染组之外的其他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患者。本组86例患者中,共计分出重症感染组患者7例和轻症感染组患者7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差异,其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轻症感染患者给予彻底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微创胆道镜取石方式进行治疗,术中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部分感染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先给予抗感染治疗,在保守治疗48 h内无明显好转的患者,果断进行手术治疗。对于重症组患者,有胆囊穿孔的患者应及时安排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胆道炎患者先给予保守治疗,在感染症状明显转好后进行手术取石。若手术后48 h内感染症状无明显好转的,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效果、术后ICU观察时间以及术后胆道残石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1例患者死亡,该患者为胆道结石合并胆囊感染并穿孔,入院时为重度休克状态,后经急诊手术抢救无效后死亡,其病死率为1.16%。其余85例患者经相关治疗和护理后,全部康复出院。
术后经影像学检查,重症感染组中有2例患者有胆道残留结石,其残石率为33.33%;轻症感染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术后检出胆道结石残留,其残石率为7.59%,两组患者术后残石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患者术后ICU平均观察时间为(5.06±2.93)d,轻症组术后ICU平均观察时间为(1.04±0.45)d,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结果比较
3 讨 论
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菌血症以及脓毒血症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在临床上病情通常较为复杂,胆道感染可能会由多种情况引起,其感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对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3]。当下对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式。但手术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展开。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分型,对于轻症感染患者可采用手术方式彻底治疗,但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在本研究中,通过分型准确把握手术时机进行治疗后,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充分保障,可尽量降低患者病死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例患者死亡,该患者为胆道结石合并胆囊感染并穿孔,入院时为重度休克状态,后经急诊手术抢救无效后死亡,其病死率为1.16%。其余85例患者经相关治疗和护理后,全部康复出院。研究结果与他人相符。可见,胆道结合并胆道感染在临床分型后利于临床更好的控制手术时机,从而降低病死率、残石率和ICU观察时间。胆道感染实施保守治疗同时,为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可以正确对合并症得出诊断结果,做好术前准备,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与化验检查,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综合的评估,通过分型诊断,对患者制定有侧重点的治疗方案。例如:轻症胆道感染行保守治疗即可,也可择期待手术治疗,而轻症胆道感染与肝内结石合并时就要应用胆道镜将结石取净,经保守治疗24 h后未见好转要及时转为手术治疗,利于降低胆道感染病死率发生。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诊断治疗关键是分析患者是否存在禁忌证,无禁忌证患者可以及时选择手术治疗,减少重症胆道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分型和手术时机的执行在各级医院均可执行操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