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素钠对2期压力性损伤模型大鼠受压部位病理学的影响*
2019-04-27章琼芝沈翠珍
章琼芝 沈翠珍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压力性损伤俗称压疮,是指皮肤和深部软组织由强烈和(或)长期的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的局部损伤。现代研究发现[1-3],丹参提取物丹参素钠有潜在的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及创面修复等作用。笔者通过建立2期压力性损伤模型,观察丹参素钠对2期压力性损伤模型大鼠受压部位病理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SPF级健康雄性大鼠25只,月龄20~22周,平均体质量470±30g,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大鼠单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在室内温度
22~30℃、相对湿度50%~70%、明暗周期12h的环境中适应性喂养1周后选取20只给予造模处理,另5只作为空白组,对实验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实验伦理标准。
1.2 造模材料:圆片形铁片(直径12mm、厚1mm、重1g),圆片形磁铁(直径12mm、厚1mm、重1g),均购自东莞市合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1.3 药物及试剂:丹参素钠,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每支20mg,批号B20255-20MG;10%水合氯醛,福州飞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4 实验仪器:Nikon(TE2000-U)显微镜(Olympus,日本),组织石蜡包埋机(YB-6D,湖北亚光医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组织切片机(Leitz,德国),超声清洗机(常州佑达),手术器械均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病理实验室提供。
1.5 实验方法:分述如下。
1.5.1 动物模型的复制及评价:动物模型的制作参考磁片循环压迫的造模方法[4-5]。在清洁级动物手术室内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将大鼠的四肢固定在解剖板上,对大鼠一侧后肢、腹部皮肤进行剃毛,备皮区域为4cm×5cm。再用5%聚维酮碘对备皮区域进行消毒,在大鼠后肢做一切口,长约2cm,钝性分离组织。将无菌圆形铁片植入大鼠后肢股薄肌处,用4-0 Dexon聚轻基乙酸线连续缝合切口,再用5%聚维酮碘消毒缝合处以防止感染。待切口愈合后,放置圆片形磁铁,从而对皮肤产生压力,造成局部皮肤缺血。每次缺血2h后再将外源磁铁取下,让局部血流恢复10min,如此循环压迫。每日每只大鼠进行5个连续的循环,连续2天。以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变黯红色、周围红肿、无流血流脓作为2期压力性损伤形成的标准。
1.5.2 动物分组及干预治疗:将20只大鼠进行2期压力性损伤模型制备,5只空白组大鼠给予剃毛处理。造模过程中共4只大鼠造模失败,1只空白组大鼠死亡。因此将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4只,各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kg·d),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15、30和60ml/(kg·d)丹参素钠注射液腹腔注射。连续给药4天,给药期间大鼠正常进食、活动。
1.5.3 标本采集及指标观察:实验结束前,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受压部位皮肤的形态、颜色变化以及皮肤的完整性。切取各组大鼠受压中心部位皮肤,予10%中性多聚甲醛固定、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等处理,蜡块持续切片,厚4μm,进行HE染色。采用Nikon(TE2000-U)显微镜观察,NikonNIS-Elements图像分析软件采集图像,观察各组大鼠受压部位皮肤病理学变化,包括组织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等。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结果:空白组大鼠为正常皮肤组织,皮肤完整,外观呈肉粉色,未见水肿及渗出等损伤,如图1。造模成功的大鼠创面皮肤颜色为黯红色,周围红肿,无流血流脓,如图2。实验终点,模型组大鼠创面呈结痂状态,质硬,创面颜色变黑,周围明显红肿,按压周围红肿处流出少量淡黄色组织液,如图3。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创面出现肉芽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结痂,质地较软,位于创面周围或偏中央,创面颜色呈粉红色或略白色,创面面积显著变小,如图4~6。
图1 空白组
图2 给药前大鼠创面
图4 低剂量组
图5 中剂量组
图6 高剂量组
2.2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空白组:皮肤上皮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真皮层内附件(如毛囊)较多且清晰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如图7。模型组:创面皮肤坏死伴钙化,未见明显的肉芽组织,真皮层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真皮胶原纤维出现变性、脂肪细胞溶解的现象,如图8。丹参素钠不同剂量组: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镜下显示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新生肉芽组织依次增多,表皮恢复程度逐渐变高。丹参素钠低剂量组创面皮肤部分坏死伴钙化,上皮结构不清,真皮胶原纤维溶解,毛细血管淤血,如图9。丹参素钠中剂量组上皮结构较清晰,表皮层恢复程度尚好,表皮与真皮部分分离,脂肪细胞游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如图10。丹参素钠高剂量组表皮层恢复程度较好,表皮与真皮连接疏松,真皮层可见成纤维细胞、毛囊细胞的增生,如图11。
图7 空白组
图8 模型组
图9 低剂量组
图10 中剂量组
图11 高剂量组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一直以来都是护理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压力性损伤一旦发生,便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其中2期压力性损伤是关键时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则会进一步发展到3、4期,程度加重,创面难以愈合。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治疗2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压力性损伤属于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过程相对复杂,其中肉芽组织的形成处于核心地位。肉眼观察发现,在给药期间,丹参素钠不同剂量组大鼠创面出现肉芽组织,但模型组尚未出现。而且丹参素钠不同剂量组创面面积变小较模型组显著。由此说明,丹参素钠能够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2期压力性损伤创面的修复及愈合。
HE染色结果发现,模型组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由此可知,组织在反复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出现炎症反应。采用丹参素钠干预后,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新生肉芽组织依次增多,表皮恢复程度逐渐变高。这说明丹参素钠具有较强的抗炎、促进损伤创面的愈合及修复作用,这与相关的研究[6-7]结论一致,并且丹参素钠剂量越高,对创面的修复作用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