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青年的救国担当

2019-04-27化定兴

清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运动

文_本刊记者 化定兴

《建党伟业》关于五四运动的剧照

1919 年5 月4 日,中国的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屈辱政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罢课、罢市、罢工等事件。5 月18 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首次将此项运动称为“五四运动”。此次运动中涌现出的诸多青年,满怀救国理想,勇于担当作为,在中国现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举动,既体现了中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传统,又展现了他们接受新思想,寻求救国之道的远大抱负。

一场爱国运动

从直接原因看,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错误;但要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则需要追溯到晚清。1898年3 月6 日,德国以99 年为期,从中国政府手中强租胶州湾地区,借口是1897 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中国散兵杀害。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对于德国的此番举动无可奈何。

1918 年11 月11 日,一战结束。中国作为协约国参战获得胜利,德国战败。当时的知识分子及民众普遍认为,德国侵占中国的领土必将归还中国。然而,从1919 年1月18 日巴黎和会召开后,各种消息显示,日本将接替德国在中国的地位,这引发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尤其是中国的学生,满腔的爱国热情让他们走上了大街。

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面临国破家亡的窘境,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付出了巨大努力,五四运动亦不例外。当时活跃的大学生领袖很多是20 岁出头,比如,傅斯年、段锡朋、罗家伦、周恩来,都不超过23 岁。当时被派到上海、南京的少数北京学生代表之一的许德珩,当时也只有24 岁。正是这些青年人,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爱国的热潮。

巴黎的和谈过程较为曲折,这既因其他国家的掣肘,也因北洋政府的自身失策。1919 年4 月底,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一些学生社团便决定在5 月7 日,即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四周年纪念日当天举行示威游行,“协力对外,以保危局”。然而,由于事态发展快,北京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游行提前。

5 月4 日 上 午10 时,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游行,并分发印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传单。这份传单由罗家伦起草,表明了示威的目的。上面清楚地写道:“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学生们的游行最初是有纪律性的,即使走到了曹汝霖的官邸前,整个游行并未失控。但后来,学生与警察发生了冲突,结果32 名学生被押到警察厅,包括北京大学的易克嶷、许德珩等。历史学家周策纵说,“五四事件”中的游戏示威纯粹是学生们义愤的表示,这种公愤终于演变成大多数游行者不曾预料的、失去控制的骚动。学生们的行动是被爱国主义情绪驱使的。

五四运动发展到6 月3 日以后,形势更加高涨。全国各地各界纷纷响应,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不得已于6 月9 日下令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并答应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6 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新文化的启蒙

按照周策纵的说法,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这些都是由两个因素所激发:一是“二十一条”和山东决议案所激起的爱国热情;二是知识分子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并希望能依据科学和民主来对中国传统进行重估。也就是说,从狭义上来说,五四运动是指5 月4 日当天的学生游行;广义上来说,还包含了各界对学生们的支持活动及先前的新文化运动。有人则将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合并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第2 卷开始改名《新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以中西文化相比较的方式抨击中国传统文化,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来,《新青年》陆续发表了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李大钊等人的各种论说,对传统进行激烈批判。当时,胡适、刘半农、李大钊20 多岁,鲁迅也才30 多岁。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要反传统,按照陈独秀的说法,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以前的变法、革命都不行,首先要让国民接受“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他认为,“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新文化运动虽然从一开始主张不谈政治,即“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从很多文章来看,其内容都与政治密切相关,体现了一群青年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畅想。胡适回忆说:“在民国六年(1917 年),大家办《新青年》的时候,本有一个理想,就是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离开政治,而从教育思想文化等非政治的因子上建设政治基础。但是不容易做得到,因为我们虽抱定不谈政治的主张,政治却逼得我们不得不去谈它。”

因此,思想家李泽厚说,以启蒙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在适当条件下遇上批判旧政权的政治运动时,两者极易一拍即合,彼此支援而形成浩大的声势。他认为五四运动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而从五四学生运动看,其主要骨干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1918 年,北大学生傅斯年、顾颉刚等人创办了《新潮》杂志,坚持“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支援了《新青年》中提出的种种观念。出版《新潮》杂志的新潮社正式成立时,只有21 名会员,全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其中大多数会员成了后来五四学生运动中的领袖。与新潮社同时的“国民社”和《国民》杂志,则着重宣传反帝救国思想。

也就在这个时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推行各项改革,提出了办学三方针:一、大学是学术研究机构,不仅只是保存国粹,更要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二、学生不应当把大学当作旧式科举制度的替代品,而“应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三、大学里应保有思想学术自由。虽然蔡元培觉得大学生最重大任务是读书,但20 岁或20 岁以上对政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任何政治团体。学校可以对他们加以劝告,但不可干涉他们的自由选择。可以说,后来学生运动的兴起与北大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关系密切。

探索救国道路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教育和磨炼,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征程。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深感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必须集合一批志同道合的人。1917 年夏天,毛泽东发出了《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启事开头,引用了《诗经》上“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句,接下来就是“邀请对爱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和我联络”,并特别提出“要艰苦有决心而能为祖国牺牲”。毛泽东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后来他曾对斯诺回忆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毛泽东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渐趋成熟。1918 年4 月14 日,新民学会在湖南长沙蔡和森家中成立。新民学会在毛泽东等组织和领导下,以战斗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1918 年6 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那时刚好有鼓吹留法勤工俭学的印刷物传到了湖南。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大力发动、组织大批青年到法国。当年8月19 日,毛泽东等24 名青年到达北京,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10 月间,经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毛泽东充分利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研究各种学说。毛泽东正是这时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 年4 月6 日,毛泽东带着刚刚学到的许多新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长沙。5 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回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了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商量改组现在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以便发动湖南学生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一直站在运动的前哨,成为运动的积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逐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周扬说:“没有民主思想的觉醒,不可能有民族意识的高涨,也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当作彻底改造中国的道路。”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运动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不正经运动范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略论新文化运动的法兰西风格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