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9-04-26苏智
苏智
摘 要:现阶段网络拟态环境中的思想空前活跃,网络平台中出现的价值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应积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基于此,简要分析网络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时代特征及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并论述网络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其中主要包含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内容,提出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拟态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090-03
引言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人们的生活认知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人们不再单纯地借助亲身經验感知世界,而是更多地通过媒介手段及网络平台了解信息、认知世界。网络拟态环境便是由传播媒介经过选择、加工处理、重新建构后出现的信息环境,但是却无法完整地呈现出客观、具体、全面的现实环境。网络拟态环境现阶段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技术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1.网络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是人们生存及发展的基础,指能够给主体带来影响的情况及条件。在传播学维度中通常将环境分为现实环境及拟态环境,现实环境主要包含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拟态环境主要包含媒介环境及心理环境。网络拟态环境是指人们借助网络媒介,对自身无法感知、了解的事物等,通过媒介的方式进行呈现,并且人们可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客观世界环境,人们长时间处于网络拟态环境之中将会影响对真实存在的认知,忽视了客观世界的实际存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巨大化及复杂化的特点,因此人们无法仅靠自身的真实体验感知外界的信息内容,亲身经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信息的需求,因此人们只能借助网络技术及信息传播媒介了解需要的知识内容。
2.网络拟态环境的时代特征
网络拟态环境的发展主要以现实环境及网络传播技术作为基本支撑,网络拟态环境源自于现实环境,而随着现实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媒介技术及传播技术作为技术支撑。首先,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传播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网络拟态环境之中传播者与受众者是主要的支撑主体,其中传播者主要为新闻传播的主动方,其中包含大众传播机构的工作人员,例如电视新闻主播、电台新闻主播、导播等。受众群体则是新闻内容的被动接受方,以及网络新闻的接受者。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网络拟态环境的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网路拟态环境信息内容碎片化。一直以来网络话题拥有者具有话语优势权及信息内容决定权,但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督及管理并不严格,网络信息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及碎片化的特征,在微信、微博、贴吧、知乎等受众群体较多的社交软件中,信息内容的表达皆为“碎片化”。
3.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拟态环境是现实环境的动态反应、拟态环境是现实环境的主观反应、拟态环境反作用于现实环境。首先,网络拟态环境是现实环境的动态反应,并且网络拟态环境具有新颖性、及时性等特点,现实环境是客观物质的真实环境,会不断进行变化、发展及运动,网络拟态环境是受人们观念影响下的信息世界,是人们经过主观能动性的思考后形成的世界。因此,网络拟态世界中需要媒体人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及职业素养,能够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及时的信息传播原则。其次,网络拟态环境主要由大众传播媒介建构而成,能够区别于客观世界的现实环境。随着网络技术及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深化发展,网络信息逐渐走向每一位受众群体之中,信息内容具有复杂化、碎片化及泛在化的特点。最后,网络拟态环境能够反作用于现实环境,网络拟态环境具有虚拟性,但是受众群体通过接触网络内容能够产生真实的反应。因此,网络媒体应该积极引导受众群体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
二、网络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1.网络拟态环境对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主流意识传播的渠道,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及传播媒介尽心传播,实现将无形的思想意识广泛传播并得到学生的认同。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采用“第一课堂”结合“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网路拟态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网络拟态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拓展教育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网络拟态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更加轻松、多样且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学生可借助网络技术平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有效地打破时间及空间对于学生接受教育的限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网络拟态环境的构建能够使得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形式进行创新,即由物理空间转向网络虚拟化空间,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获取更加丰富且多样的信息资源,并在网络空间中自由且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且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助网络环境及技术,能够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随着移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技术等网络技术的深化发展,出现了微课、慕课、超星等在线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选择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网络课程中从资源内容到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网络拟态环境中的开放性资源、多样化资源、碎片化资源、移动性资源能够极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发展,因此网络空间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比拟的。与此同时,网络教学活动中能够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2.网络拟态环境对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潜隐性及内涵性,需要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开展教学互动,并借助信息的传播实现广泛的接受及认同。网络技术及网络平台的出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拟态环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化、偏理性、多样性将会对大学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流传播产生冲击。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高等院校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因此应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导权。网络拟态环境中较为多样且复杂,网络平台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中的内容良莠不齐,西方敌对势力可借助网络平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在网络环境之中盛行着暴力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将会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产生冲击。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及自由性,言论发表及信息传输的成本较低,因此谣言、消极内容及不当言论等能够大肆传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低俗的娱乐文化、激进的情绪表达都将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其次,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环境的直接感知能力受限,网络拟态环境能够为人们认识及感知客观世界构建桥梁。网络拟态环境中呈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存在着片面性,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环境发展现状,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泛在化及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将会影响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认识。例如,现阶段网络自媒体中出现的网红现象,造成当代青年的盲目崇拜,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大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文化将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误解。
三、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1.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
网络拟态环境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应重视网络阵地的建设,通过优化网络拟态环境,营造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氛围。首先,高校应加强对于校园官方网站的建设,占据网络拟态环境的话语主导权。在网络舆论泛在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直接使用者,错误的价值观念及言行举止将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对于校园官方网站的建设,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其次,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小组,针对学生接触到的网络热议内容进行把关,对校园的官网及网络媒介的内容进行严格管控,确保网络平台中呈现出的内容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时代精神,并符合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2.提高教师能力,发挥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引导作用
网络拟态环境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等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培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拟态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课堂教育结合网络教育的理念,面对网络环境中丰富且海量的数据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关注网络中的热点新闻及网络用语,并将互联网结合至教学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及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资源共享的意识。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自身使用现代化媒介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媒介,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能够掌握良好的信息接受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提高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3.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网络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
网络拟态环境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积极加强对学生媒介素质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在网络拟态环境中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及接受能力。首先,高校应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拟态环境中面临着信息超载的问题,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内容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困难的选择,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因此针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及甄选能力较弱,面对多样及庞杂的网络信息,部分学生会对网络信息产生沉溺及依赖性。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且积极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选择意识,确保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接触到正确、合理的内容。其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碎片化内容的整合能力,教育活动基于整体性出发,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最后,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通过道德及自律意识的影响,学生能够对网络内容进行正确的辨别,合理准确地使用网络语言,严格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传播。
结束语
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拟态环境逐渐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互动交流及学习的主要场域,良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及网络技术能够延展大学生学习的资源,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空间。面对网络虚拟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育的影响,高校应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环境,积极提高教师能力,发挥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网络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