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四重性”对青年的教育意义

2019-04-26龚洋张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习近平意义

龚洋 张朋

摘 要: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还是从当前实际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规划路径,而且能引导青年培养科学理想自信,捍卫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促成全党全社会思想信念的团结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自信;青年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9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080-03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讲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就不会有伟大的复兴”,只有“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才会“更加巩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1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四重性”

1.1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自信——民族性

通过对习近平语录用典查询后,我们知道习近平文化自信首先是对儒家“仁、义、智、信”优秀文化基因的自信。例如,在《检查节假日市场供应和价格实践情况时的讲话》[1]27中,引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诗句,阐释了对“为民办事”和“真抓实干”精神的认同,此为“仁”;在《福建省总书记习近平的探索与实践·党建》[1]36中,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韵文,传达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忠于信仰、无私奉献”的要求,此为“义”;在《在实处干事,在前列领路》[1]48中,引用“官之法,曰清、曰慎、曰勤”,表明了“为官要清廉、要谨慎、要勤勉”的态度,此为“智”;在《之江新语·用人格魅力管理自己》[1]89一文中,引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表达了对广大党员干部“端正政务、身正民行、言行合一”的要求,此为“信”。其次,对法家“别亲疏、不殊贵贱、不法不为”优秀文化基因的自信。在制度建设方面,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2]62中,习近平提出了“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为党和国家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这是对“不法不为”的文化基因的自信;在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在《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讲话[2]113中,提到“我们绝不应该搞‘封妻荫子的腐败”,这是对“别亲疏”的文化基因的自信;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讲话》[2]59中提到,在打击腐败和建设廉洁政府方面,“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拍打”,这是对“不殊贵贱”文化基因的自信。更有对道家“扶危济困、民为邦本”优秀文化基因的自信。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大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64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社会”事业的推进,就是对道家“扶危济困”“民为邦本”思想文化基因的自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讲到,“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努力共建美丽的中国。”[2]143这更是习近平对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筹划。

1.2 对党成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自信——经验性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这份初衷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动力。回首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从艰苦岁月中诞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这一段中国人民从跪着到站起来的伟大征程,是中华民族“革命”成功经验的自信。从1956年我们迈入社会主义国家起,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迸发出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的“建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建设”成功经验的自信。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时代步伐下,全党全国人民涌现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自信。

1.3 对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先进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恢复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方面积累了国家层面先进文化自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有效拉升了我国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方面提供了社会层面先进文化自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提供了国家层面先进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最新成果,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文化的自信。

1.4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自信——科学性

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3]在过去的近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的自信。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可预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2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青年困境”

2.1 部分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丢失

青年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国家和民族蓬勃发展的希望。而当下,众多西方文化观念不断向我国青年渗透,导致我国部分青年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再加之,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种类过多,内容过于复杂,因此没有科学的体系和系统的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无法深入地学习,也因此造成部分青年不具备传统文化经典的储存能力,没有识别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2.2 部分青年“使命责任担当”意识的缺失

1840年以后,内忧外患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先有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钱玄同等青年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担当着建设中国的“民主与科学”的重任,后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青年在1921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肩负起建立新中国的使命,如果民族青年没有为国家前途命运而奋斗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国家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当下,部分青年由于社会风气的不正,小到不敢扶跌倒老人,大到怕苦怕累当逃兵的实例,都是担当意识的缺失。

2.3 部分青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念的迷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构成部分,从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新时代所有青年的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要求,由于“外国月亮更圆”的观念存在,致使部分留学生认为“西方的空气更香甜”。 “敬业精神”是发自内心地将职业当成事业来对待的职业精神,由于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偏差,造成“青年演员找替身”“工作时间聊天,玩手机”等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诚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青年的做人之本,由于缺乏“诚信”观念,部分青年的“学术抄袭”“论文造假”现象频发,都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关注的[4]。“友善”是社会和谐氛围的源泉,由于缺乏“友善”理念,部分青年在网络上以“地域攻击”“种族歧视”“人身攻击”等等方式随意辱骂他人,成为散发负能量,影响社会和谐氛围的“键盘侠”。

2.4 部分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的丧失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在腐蚀着青年人的心灵,部分青年存在迷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人理想的困境,部分青年的个人理想带有明显的“功利”和“实用”色彩,金钱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生活价值观和职业选择的尺度。二是共同理想的困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下部分青年因为清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丧失。个人理想的偏差和共同理想的动摇,造成了当下部分青年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信念的丧失。

3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对青年的“教育意义”

3.1 从“优良家风”的家庭视角,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家庭美德,引导青年追溯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良的家族风貌”是家庭的精神风格和道德品质的整体气质文化,代代相传,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从传统典籍和思想引用着手,以“优良家风”為载体,要求青年在“良好家族和家庭风貌”的氛围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进而让家风成长为国风,为民族未来而奋斗。因此,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所承载的“民族性”,有利于引导青年学习国家传统文化,有助于全民形成追溯民族文化基因的氛围,帮助青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

3.2 从“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视角,帮助青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引导青年践行和发扬“责任担当”意识

2018年5月3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研讨会上讲到:“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6]“共商”即共同谈判,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共建”即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分享发展成果。“共享”即平等发展机会、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是从“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着手,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载体,要求青年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勇于承担和践行时代和社会赋予自身的使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捍卫者。

3.3 从“核心价值观”的国家视角,帮助青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年凝聚和发扬“先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6]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就是要求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理想下,培养和增强自身文化自信,集中精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而凝心聚力。因此,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的“时代性”,能够为青年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改善精神境界,通过引导广大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帮助部分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广大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4 从“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角,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引导青年捍卫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2018年3月11日,将“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中国智慧”的体现,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体现,是青年国际视野的旗手。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以“命运共同体”为载体,要求青年在正确理解“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既要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要放眼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传递更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结束语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青年兴旺则国家兴旺,青年强盛则国家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8]青年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四重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作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习近平意义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