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2019-04-26梁健
【摘要】本文论述以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做法,包括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借助信息技术攻克学习难点、借助信息技术打开创新思维、借助信息技术指导实践行为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与生活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25-02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无疑是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课堂的活力与生机,并且还能解决课堂教学枯燥、教材内容滞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那么,教师该如何以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使教学效率获得显著提升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方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合一的功能,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将注意力聚集起来。
因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差,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很薄弱,尤其是课堂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之,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产生了很多误区,对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产生不同的体验,并体会到学习品德与生活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接受该学科,产生自愿学习和探索的心理。当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开展下一步教学将会更加顺利且高效。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一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火灾的危害,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防范火灾的发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几乎不会真正经历火灾,也很少会遇见火灾,难免缺乏防范火灾的观念,即便教师根据教材给学生一一讲解防火知识,学生也很难真正树立防火安全意识,更别谈掌握火灾防范措施了。课堂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火灾视频,演示了火灾从发生到最后被扑灭的整个过程,生动、形象的视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并在脑海中形成了火灾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趁机分析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总结发生火灾后的自救方式和逃生方式。当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为了加深印象,笔者借助多媒体的影像与音效进行火灾模拟演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火灾逃生,比一比哪组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快從“火灾现场”逃离出来。演练结束后还让学生总结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演练好的学生笔者不吝赞赏,反之也积极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图片、动画、视频所展示的情境,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只有在“真实”面前,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意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意识到品德与生活课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借助信息技术攻克学习难点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然存在难以攻克的知识点,一些抽象的知识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课本上的文字叙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即便学生当时理解了,印象也不会很深刻,难以内化成长久的记忆,在问题发生或实际运用时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的知识,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程、专递课堂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具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将抽象的难点知识进行分解,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清楚地掌握每个知识点内部的细致结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记忆也会更牢固,在实际遇到问题和运用时得心应手。
例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上册《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对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容,因学生对五十六个民族究竟是哪些不了解,所以学生很难理解课本所讲“民族团结”的内容。针对这些重难知识点,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佩戴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同时,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在世界各地华人的情况,使学生明白中华儿女虽民族不同、生活的地方不同,但同为中国人,同为炎黄子孙,就属于一家人,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只有民族团结一心,才能维护国家安宁与和平。如此一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掌握得透彻了,教学的难点便得以攻克。
又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上册《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教学中,因现代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根本不了解先辈们在战争年代所受的屈辱,若以口头形式进行表述,学生无法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愤怒、国土沦丧的无奈,以及遭受外敌侵略后国人生活的艰辛,对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以及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相关视频,在这些生动的影像中,学生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并产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勤奋读书的愿望。
三、借助信息技术打开创新思维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应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当前的发展,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这样学生才能避免成为只啃书本知识的井底之蛙。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实时传递最新信息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新思维,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跟上时代步伐。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交通与生活》一课,首先,笔者整合归纳书本知识,通过视频讲解、情境设定、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作为信息网络时代下的教育者,除了讲解课本知识,还要有延伸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以课本知识为中心往外延伸,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除了了解当前的交通,还了解过去的交通和畅想未来的交通。具体而言,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了过去到现今人们常用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最初是依靠人们步行,后来有了牛车、驴、马、马车、船,再到后来的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现在的电动车、汽车、火车、动车、高铁、飞机、游轮等。一系列交通工具的变化,看似只是交通的进步,实际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此同时,笔者还在课堂延伸学习中引入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点,用视频给学生展现磁悬浮列车的高科技技术和时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畅想未来还可能会出现哪些高科技的交通工具,我们的生活又会因为交通工具的改变出现什么不同,如此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起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借助信息技术指导实践行为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当前各学科教学都应重视并积极探究的问题,品德与生活课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枯燥等特点,要求该学科的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授课,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但受教学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实践行为,让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例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周末、假期等闲暇时间拍摄一些关于家乡美丽风景以及充满浓浓乡土情的视频与图片,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后,被家乡的魅力所吸引,产生了向往之心,甚至部分学生在假期,与家人一同到家乡的风景名胜区游览,深入大自然,亲身体会与领略家乡的美。
又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来自社会的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里的感人视频,学生觀看后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所折服,被“天灾无情人有情”的理念所感动,同时明白了在灾难面前,我们应无私地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另外,笔者还为学生播放我国贫困山区获捐助修建的希望学校以及养老院等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明白相互帮助、相互关怀才是人类在社会生存的根本,也激发了他们“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基于此,笔者再利用节假日或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社区、附近的养老院或附近的村庄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叠被子、打扫房间、到地里除草、收粮食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能切实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赋予他人关爱后的愉悦感。
在信息网络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无论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或是其他学科,亦或是其他年段的教学,都应积极融入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认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能一味依赖信息技术而忽略了教材本身的价值。总之,只有科学整合实际教学和信息技术,把握好两者的融合度和融合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作者简介:梁健(1975—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小学高级教师,在职本科学历。现任玉林市玉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分管学校安全、德育、后勤、体卫艺等工作。曾指导体育赛课《少年拳第一套1-4节》获广西区一等奖,教案《方程的意义》荣获全国教学科研成果大赛一等奖;教学曾获玉州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玉州区中小学学习训练及应用课比赛一等奖。曾获评为玉州区“十佳”副校长、玉州区“十佳”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玉林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