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问题分析与策略探寻

2019-04-26朱学军

教育界·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朱学军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源自于不同渠道的资讯已经成为当下公民赖以生存的必须信息。因此,对所有信息地吸收说纳、分析整合以及倾吐表达,都应该成为当下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应该依托于非连续性文本,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足够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非连续性文本长期处于尴尬的境地之中。本文提出要全面解读教材,让非连续性文本从“习惯”起步;有序深入阅读,让非连续性文本以“置换”为本;强化实用意识,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借“表达”增效;促进和谐阅读,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扣“整合”共赢,从而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实用意识;形式置换;策略探寻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源自于不同渠道的资讯已经成为当下公民赖以生存的必须信息。因此,对所有信息地吸收悦纳、分析整合以及倾吐表达,都应该成为当下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应该依托于非连续性文本,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足够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非连续性文本长期处于尴尬的境地之中。

一、问题罗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关注相对较晚,但这一与众不同的形式在教材之中却并不少见,每册教材中条款式的学习要求、配置的插图、教材中的目标以及一些应用性文本,其实都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由于传统教学的考查并不涉及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所知的比例也相对较少,不少教师都将蕴藏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视为云烟,没有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较大的冲击。

1.目标混沌,内容与课型割裂分离

教材编者契合了学生形象性认知的特点,在教材中编排了大量形象而直观的图片。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洞察出图片蕴藏着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源,常常将这些图片移花接木,作为他用。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苏教版教材中必 备内容,面对教材中的图片,很多教师都将这一课型演变成了看图说话课:指导学生按序观察,详细描述插图中的内容。师生之间围绕着“什么人、什么地方、干什么”等浅层次的认知进行对话,甚至在高年级课堂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

如此教学,丝毫没有能够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本质属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2.任务不清,方法和体裁背道而驰

以苏教版四下中“药品说明书”的内容为例,教师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掌握说明书中的信息内容,通过信息交流与分享,让学生积累阅读药品说明书甚至是其他说明书的一些方法和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很多教师无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而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语言精确的体悟和基本格式的梳理上,没有对说明书文体特点的关注,也没有对说明方法的提炼与指导。

如此一来,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就被演绎成了一种普通性的文本,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方法生硬,策略与生活相去甚远

由于很多教师的理念更新不及时,加之语文检测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也涉及甚少,教师也就失去了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研读的动力。因此,在遇到非连续性文本时,学生就学得生硬而机械,甚至引发厌学情绪。

如“省市简称歌”中,教师引领学生以背诵为核心任务,层次看似清晰,有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等,但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在于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此机械生硬地背诵,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促进。

二、属性追问:探寻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本质特性

1.直观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出现非连续性文本,就在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形象性特点,能够将原本生硬机械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加以呈现,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清晰地吸收、理解与悦纳。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有着形式多样化的图表和注解的要点信息,是引领学生进行这一类文本教学的重要方式。

2.生活实用性

与其他普通文本的表情达意相比,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对于社会生活、工作汇报等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尤其是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呈现特质,便于阅读者能夠依照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结构和层次按图索骥,并相机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就需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状态,关注学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从而真正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

3.感知主体性

因为连续性文本自身的特点,读者在感知过程中会遵循作者的表达思路,形成自己的认知体验。而非连续性文本是运用客观呈现的方式进行说明、解释的,往往不流露出作者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认知,这就需要学生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判断、推测,依托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形成认知与理解。

三、践行策略:构建非连续性文本的匹配课型

1.全面解读救材,让非连续性文本从“习惯”起步

苏教版教材在板块的设置与构建中,常常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每册的开篇内容,不少教师并没有引起重视,往往淡化处理,主要体现在课时不足、教学乏力等方面。事实上,教师用书中都建议培养良好习惯要以2到3课时。如何充分运用这些珍贵的课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以及所配置的文字,让学生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实践与模仿。

比如教学“勤于收集资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关注插图中画了什么,而要将图片与生活进行关联,引领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并相机思考: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资料的收集,可以借助怎样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潜入到教材中去,从而借助非连续性文本促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序深入阅读,让非连续性文本以“置换”为本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编排常常是彼此依存、互相联系的。其中四年级上册“练习” 中有这样一道题: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家到校园的行走路线,并要求学生结合使用示意图的方式加以描达。

分析教材不难发现,阅读、学习教材中的文字表达属于连续性文本,而关注语言与图片的匹配性,就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应有之义。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文本言语形式之间的转换以及不同层面教学目标的落实。

而在语文学习中更多关注的是连续性文本,教师就需要具备将这两种形式进行整合性处理的意识,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如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作者描写的维度和视角出发,通过图表的方式感受说明方法和写作构思的精妙;如在阅读《诺贝尔》等人物传记类的文本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和收集来的资料进行信息的拓展,为学生制作人物生平经历的线索图,制作人物的生平卡片,使学生形成对文本全面而深入的感知。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形式的交互置换,不仅使学生吸收了信息,理解了文本,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发展。

3.强化实用意识,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借“表达”增效

在当下语文教材中,很多习作的内容设置与呈现方式都与非连续性文本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关联,这样的编排就是要将习作的中心落在學生的认知需求点和兴趣点上,唤醒学生的表达乐趣。但教师不能将教学一味地聚焦在语言表达上,更需要借助这一契机,注重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苏教版四下习作“动物名片”中,学生在资料的支撑下已经能够对动物的相关特征进行描述,但要想能够真正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就必须要通过非连续性文本对资料进行整合。教师首先利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范例,组织学生进行动物名片的设计方法,并尝试对名片制作过程中的思路设置、造词造句、结构设置进行积极自主的规划,促进学生在言语形式与图片融合度上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奠基。

除了习作之外,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毕业赠言、请假条、通知等应用文以及口语交际中的相关内容,其实都可以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表达与呈现,教师就需要在情境的创设之中,利用悦纳与表达之间的交融点,借助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丰富的资源,让习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创设平台。

4.促进和谐阅读,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扣“整合”共赢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图表呈现、符号运用等策略上,与数学、科学等学科融合的概率相对较多,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也隶属于理科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更加博大的意识,融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并适度引用数学、科学等相关的知识,指导学生的运用实践,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科之间的互补,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平台。

如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设置了“校园绿化度调查表”这一内容,要想真正完成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需要科学课程中对植物的分类知识,同时需要数学课程中分类统计方法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借助走访、调查、观察等实践性语文活动的不断介入。而小学科学则在三年级中进行了这些方面的传授,数学课的学习也已经涉及折线统计图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将这些其他课程的内容与知识整合进语文课程中去,从而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综合性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非连续性文本在文本教学的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形式的转化、内容的整合交融,将教学的关注范畴涉及语文教学的所有类型,真正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