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019-04-26晏晓东
晏晓东
【摘要】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师生互动,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思维,有利于达成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和不足,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健全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制度,多形式拓展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形式,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使师生互动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真正实现师生共赢,教学相长。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一、引言
“互动”已经成为当前娱乐节目的代名词,从春晚到各级各类的体育事赛,主办方无不让台上、台下,场内、场外,明星、观众积极互动,让每一个观众都身临其境,成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谐互动式的娱乐节目、体育赛事深受观众的喜爱。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堂教学,好比是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一场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体育比赛,只有每一位师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师生合作互动的舞台,使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性,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二、正确认识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美国未来学家尼克森曾经鲜明地指出:“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应不仅能够回答问题,而且要能够提出问题。应该提供学生更多的对话機会,设置多种情境,以使师生间的关系犹如探究过程的合作者;学习环境应允许并促进学生对各种假设做出验证。”互动是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种使师生双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产生积极改变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组织的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以实现教学目的,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师生互动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可分为以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
1.行为互动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互动形式,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序的、积极的行为互动要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来维持
2.情感互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是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氛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3.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学习中所采取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实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
师生互动从教师的行为对象来说、从体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操作形式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个体间的互动。第二种是教师和课堂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第三种是教师和全体同学之间的互动。这些师生互动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三、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作用
1.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体育学习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通常我们会发现,喜欢篮球的学生,怎么“打”都不觉得累,而如果让他踢足球,也许他一分钟都不想待。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让运动原本的“趣味”“活力”荡然无存,变成了机械的重复练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特点。教师对体育理解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体育的感受感染着教师。师生心意相通,互帮互学,投入了热情,投入了个性,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整个生命,师生的感情在互动中彼此交融。师生共同活动,各抒己见,各显身手,共同体验着学习的快乐,感受着生命成长的意义,享受着自我实现的满足,分享着彼此的知识、思考、见解、情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兴趣盎然。
2.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倡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达到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和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网络”中,都作为主体而存在,没有权威,倾听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突出学生相互之间、互动学习资源的互补作用,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而又融洽。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和谐互动过程,它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3.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运动。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还包括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就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注入催化妙方促使师生互动,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思维去感知,去质疑、探疑、解疑,去理性思考。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运动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使学生从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无疑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妙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品质的培养。
四、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仍然有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教师上课只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学习、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动作,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最后进行考核、测验,给出学生成绩,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还没有指向“人”的培养。这类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僵化,课的组成限制过死,基本上采用四部分教学,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忽视了课堂的教育和培养功能,特别是教师在追求时间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几乎无自主的权利,没有主动发展和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没有得到弘扬,个性不能得到发展。 陈旧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师生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师生互动,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表现为:课堂教学中仅有教师的学习任务布置,少有学生的反问和质疑;只有简单的师→生,少有生→师、生→生。第二,师生互动,行为互动多,认知互动少,情感的互动更是缺失。表现为:教师的讲解、示范缺乏激情,知识点不明确,学习的要求没有区别,更缺少学生学习体验的反馈、个性化学习特长的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第三,师生互动不均衡。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单向型的互动多,双向、多向的互动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多地指向少部分运动能力强的学生。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几方面的因素制约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第一,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缺乏制约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目前,学校体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体育学科不是学生升学的主要指标,在学校、学生、家长的眼中仅仅是一种陪衬,体育学科的地位不高。少部分体育教师也缺乏追求,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冗长无味;课堂学习变成了“填鸭式”的知识补充,教师只管教,学生则无心学。同时,中学体育老师虽然绝大多数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面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大环境,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中学体育老师人文素质相对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学校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甚至,体育教学往往与简单、粗暴画上了等号。第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体育知识、技能的贮备制约着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動。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玩”是高兴的,但要进行有要求的体育学习,则怕脏、怕累、怕苦。另一方面,受体育中考的影响,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贮备少得可怜,即使到了高中,我们的学生除了50米跑、立定跳远等几项身体素质练习,其他的基本不会、不知。
五、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策略
1.提高教师素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的平台
曾几何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体育人的代名词,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教师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的“先天”缺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对学生影响非常重要的人。体育教师要努力改变散漫、荒疏的坏习惯,加强学习,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文雅的行动,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积极的态度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优美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激发学生体育学习潜能,使师生在学习中走近,在学习中交融,在体育学习中共同成长
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前,考试功利主义的产生,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体育教育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身心地投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再做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要做学生自立完成任务的指导者。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简单、枯燥的练习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2.转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构建师生互动的基础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体育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一项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引导,不断变换练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则要在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中、不同的运动方式中逐步构建自己的运动知识体系,学会、运用各项运动技能。如果没有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变化,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将回到简单乏味的重复练习中。例如:在进行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反复练习。我们稍作改变,练习开始,师生共同做行进间运球练习,提醒学生练习中遇到哪些问题,手触球不同的部位会出现怎样的运动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边练习,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而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教师点拨形成行进间运球的技术要点。这样的教学过程,转变了师生的课堂教学中角色,构建了师生良好的互动基础。
3.健全体育课堂教学的制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层次
学生体育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度。体育课堂教学基本在室外进行,受外界的影响较多,而且,往往会运用到大量的器材。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守则,这些制度和守则需要师生的共同维护和执行。例如:排除干扰,专注倾听的习惯;爱护器材,不乱扔、乱放的习惯;边运动、边思考的习惯;竞争性练习中控制好情绪的习惯;集体性练习中相互帮助习惯;合理有序开展运动的习惯等。这些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层次。
4.建立互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师生互动策略,如分组游戏法、分析讨论法、纠错学习法、小组竞赛法等等。在组织教学中,应该深入学习这些师生互动方法的理论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新意。同时,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例如:在进行支撑跳跃课堂教学时,以六人或八人小组的形式组建课堂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作用,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
5.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多形式地评价每一節课,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实现互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在教学评价中要师生平等对话,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实现教学相长,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在练习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等练习形式,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学习,发现并指出同伴练习中的正确与错误,进行讨论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并改进,相互得到提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肯定学生的学习并给予鼓励。
六、结语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和教条化,往往是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应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实现师生共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李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档教育出书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