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文成为学生习作的典范

2019-04-26朱满花

师道·教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闰土典范背影

朱满花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很多语文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多涉猎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就写作范例来说,其实不必舍近求远,我们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就是很好的写作典范。陶行知先生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范例引导学生的习作训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一、选材和立意

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挠头,不知写什么好,于是就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有些学生虽有素材,但表达的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

课文中立意极佳的范文不少,如七年级上册课文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莫怀戚的《散步》。这两篇课文选材都来自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以小见大,挖掘出了小事中蕴含的生活哲理,立意深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两篇课文,从日常生活入手寻找写作的灵感。贴近生活,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二、谋篇布局

学生写作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详略不当,把握不好重点,前面的铺垫写得过多,到最能突出中心的情节却寥寥几笔就结束了,造成中心不突出。而我们的课文,有不少可以作为学习的典范,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杨绛的《老王》和八年级上册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就详略安排非常恰当。

《老王》一文回忆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但并不是平均用力,而只是详细地描述了“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片段。因为这一片段集中体现了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的友情,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叙述父亲送我去坐火车的离别经历。但作者对父亲送行时照看行礼、讲价钱等都是略写,而只详细地描述父亲爬过月台帮我买橘子的情景。这一情景犹如一特写镜头,很好地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样的安排,让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成为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经典一幕。

三、写作技巧

1.人物描写方法

记叙文除了叙事也常常写人,但学生往往会把人写成“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特点,如写女同学的外貌大部分都是“葡萄一样的眼睛,殷桃似的小嘴,像苹果一样的脸蛋……”除了不能准确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摹,很多学生的描写角度也比较单一,很多只会描写容貌、穿着,对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等较少描写。其实,我们可以从教材里找到很多写人的经典之作,如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九年级下册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以《故乡》为例,此文为了突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农村经济破产,人民生活越来越贫困的主题,从容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对20年前和20年后的闰土和杨二嫂进行了对比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闰土由一个朝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苍老贫穷、因循守旧、麻木迟钝的木偶人;而杨二嫂则由一个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变成了自私刻薄的“圆规”。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描写角度也是多样的。

2.环境描写的典范

在记叙文中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学生在写作的环境描写常常不得法,对此,我们可以在课文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典范让学生学习。如九年級上册鲁迅的《故乡》和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步》。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开篇就描写了“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从而烘托出了“我”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行文中间又插入了记忆中故乡的景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既衬托出“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怀恋、向往之情,也为年少时“我”与闰土的相识营造一种和谐、自由、幸福、愉快的氛围。如此的作品,很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初中新教材里的课文都是名家名作,不仅是阅读典范,也是写作典范,不管哪个角度都很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应该浪费这么好的写作教学资源,而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让学生在熟悉的课文中掌握写作技艺,提升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黄佳锐

猜你喜欢

闰土典范背影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故乡》的呐喊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