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角度看高校新媒体的内容选题策略
2019-04-26林健骏
林健骏
一、引言
媒体在高校校园中扮演着舆论引导、思想教育、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角色,这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新媒体则是以此角色为基础,以大学生为运营主力,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阵地,通过文案、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传播高校内部信息的媒介。
随着新媒体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内容的形式、题材渐趋多元化,这对于高校新媒体运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校新媒体以学生为主要受众,而学生群体正是新媒体内容的忠实消费者。在社会媒体的比较下,高校媒体因能力欠缺、发展缓慢、题材限制等缺点落后于外界,以致学生更愿意消费娱乐性强、质量更高的社会媒体。因此,高校媒体必须优先提高信息粘性,内容选题要紧靠校园,关注学生日常生活,才能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影响力。
本文将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邮院学习圈”为例,通过分析近4年的推送,筛选出高阅读量、强互动量的内容并总结分类,归纳出7种内容选题策略,供高校新媒体运营工作者参考。
二、选题策略
(一)校园活动宣传采编
高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媒体平台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学生便能通过平台随时了解活动动态,同时也利于活动主办方做好品牌宣传,因此校园活动是选题的首要考虑。运营者需要定期关注校园活动动态,并保持跟踪报道。由于活动丰富且形式多样,在选题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筛选,一般要注意如下方面:
校园官方活动。以校级大型活动为主,学院、专业活动为次,主办方一般为院校团委、学生会等行政组织。例如新生入学、校庆、运动会、毕业典礼等,运营者可提前做好准备,在学期开始时做好准备和规划。
特色活动。选题时建议运营团队做好活动的筛选,切忌盲目采编。除官方活动,其他活动的采编应注意活动影响力和质量。如2016年采编的男神节活动(《男神节???》),是某班级女生在女生节后为班里男生过节的活动记录,旨在强调班级氛围的营造,鼓励班级通过创意活动培养感情;2017年的企管联谊(《企管之夜,不一样的晚会》),则关注专业内部的文化建设。
(二)日常生活
学生日常生活有很多细节,因此校媒应鼓励运营者放下官媒包袱,走进平凡,用心体验生活,在平凡中发现亮点。该类题材分两种情况:
生活细节。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场景、态度等细节,并对其进行分析、反思等。例如毕业游组织时,大家只顾及自己,而甚少体谅组织者的感受,导致组织过程中众口难调甚至产生不和,最后组织不成还伤了感情。故而有同学提出了对班游意义的疑惑,通过分析班游的意义(《班游,游的到底是什么》),引起大家反思:相比一次班游,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活信息。关于校园后勤服务、学校政策以及生活答疑等内容,主要提供有效的校园生活信息,从信息的功能价值上提高内容粘度。例如告知学生学校添加新设施(《全院教室装上空调,但你不知道的故事》),新生入学答疑(《新生常问的问题解答》)等。
(三)校园人物故事
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往往能引起共鸣和关注,能有效传播校园文化,甚至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选题时可考虑深度挖掘校园内的身边人,如学生、教师、职工等。选取对象时不要为了选而选,必须首要评估采编对象的亮点,其自身亮点能否引起受众注意。例如2017年推出的人物访谈节目《因为邮你》,以“校园红人”为主题,找到自创舞蹈的学生、搞笑视频走红的学生和假装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的老师,挖掘背后的故事。节目推出后因其娱乐性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同学们“催更”的呼声下,次年制作了第二季,以“校园达人”为主题,关注文体技能突出的学生。
当然,娱乐性之外,也要考虑深度选材。如2016年年底推出了校园夜间工作者的专题(《凌晨四点|你们辛苦了》),运营团队在寒冬夜晚为校园保洁工人送早餐,并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状态。旨在从工作者角度反映校园保洁工作的重要和困难,倡议学生尊重保洁工人的劳动成果,从自身出发维护校园整洁。再如2016年劳动节专题纪录片“最美邮院人”,该片从食堂、供水、机房三方面入手,记录后勤工作人员的点滴,倡导学生饮水思源,了解后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做到互相理解信任。
(四)多角度挖掘校园事件
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采编校园新闻往往停留在事件表面,并未能深入挖掘。原因是运营团队主要为在校学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对传播要点并不敏感。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尝试鼓励对事件多角度思考,即除事件报道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或形式形成新的选题。
例如学校曾于2014年底出现热水系统故障,学习圈第一时间发布了新闻稿《12.29邮院注定一个不眠夜》,报道了停水当晚的情况。由于事发突然,学生意见较大,团队考虑从后勤角度继续跟进,于是有了《【跟踪报道】邮院12.29热水事件》。本篇文稿通过采访学校后勤部,还原热水故障原因,并报道了后续处理工作,减少学生负面意见。通过多角度挖掘,能让受众全面客观地了解事件,从而减少片面的理解。包括在后期校运动会上,指导教师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学生打开思路后的效果显著(如表1)。
(五)老选题的创新
校媒面向的用户是多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年龄跨度大。关注者中有老中青教师,学生中有新老生、应届生、往届生等,为选题增加了不少难度。校园都会有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传统活动等特有文化,如果每年按照同样的方式采编,老师老生都会出现审美疲劳。为避免选题陳旧,可引导学生创新,特别是形式上的创新。
如每年新生入学前都会推送一系列生活小贴士,介绍宿舍配置、周边饮食等信息。2018年起团队开始尝试创新,例如向新生介绍宿舍配置,传统的列举式介绍内容枯燥无味。最后决定通过场景故事的模式(《我的宿舍是长这个样子》),将宿舍信息嵌套在故事内,以类似软文的方式呈现给新生,阅读量较以往同类内容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改变以往盘点式的周边饮食推荐,通过“吃播”的方式,对周边小吃进行测评,再加上图文攻略,提高内容趣味性及干货价值。
(六)社会热点校内化
社会热点是能引起大部分群体关注的事件或现象,在新媒体的写作方式中,“蹭热点”是常见的手法。但社会媒体扎堆借用热点创作,校园媒体由于能力差距,较难在内容上吸引师生关注。因此选题上可回避社会角度,从校园角度来看热点,或将热点校园化,更能引起师生共鸣。如每年“双十一”购物节,便可从校园版“双十一”入手,通过学生消费习惯、物流情况等现象选题,借用热点同时因热点的本地化而引起更多关注。再如广州每年回潮、台风、入冬等天气现象,团队也会根据社会热度,结合校园实际情况进行采编。
(七)个性原创
学生各有所长,校媒运营也要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指导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爱好或特长,去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例如学习圈曾推出以平面设计教程为主的“微学堂”专栏;喜欢摄影的同学推出校园街拍栏目,按季度推出各类服装搭配;喜欢音乐的同学推出个人音乐推荐专栏“倾听”;原创校园综艺节目《因为邮你》等等。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不能放任学生在创作中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必须以推送效果作为首要指标。选题上注意紧扣校园,贴近受众,以师生的关注为前提。
三、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校媒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高校新媒体的内容选题应朝个性化、本地化、多元化发展。选题上应以受众为先,在了解受众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创作;同时应立足校园,做好题材的本地化,避免社会竞争,以接地气的内容获得更强的信息粘性;内容的创作鼓励向多角度选题、多形式呈现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安怡.关于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和发展的研究[J].新闻传播,2017(24):113-114.
[2]寻景辉.用校园故事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对学校“软文化”建设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8(18):76-77.
[3]成玲玲.全面建设校园新闻媒体,着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J].视听,2018(10):229-230.
特约编辑 罗力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