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化社会的3.0版

2019-04-26邱泽奇

民主与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动者个体阶段

邱泽奇

近20年,中国技术化社会3.0版有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向纵深发展和向大动态发展。技术通过社会化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了个体的独立和场景的复杂化。用户个体化和应用场景化结合带来的影响是,社会行动的动态阈值越来越宽,进而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过去40年里,中国的发展成就斐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的发展。技术化社会已经从1.0版、2.0版发展到3.0版。

首先从事实上看。从经济维度看,已经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对GD P增长的贡献巨大,达到了57.5%。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譬如与第一阵营的美德日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57.5%的贡献率并不高,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也意味着,未来,技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社会维度看,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职业结构变化。过去40年,中国职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农业,也就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的71%下降到2017年的27%,这是一场职业革命。二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国家信息中心对城乡数字鸿沟的测算表明,信息技术缩小了中国城乡的数字鸿沟,也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弥合性影响。

其次从理论上看。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发现,技术曾经是效率工具,现在依然是效率工具,但却不仅仅是效率工具,它还是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巨大转变,也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转变。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Tacuq es Ellul)就已经注意到这个转变,提出了技术化社会理论,认为技术与社会的变革,可以被理解为技术走向社会的过程。埃吕尔的归纳是:在传统中,技术是依附于人的,譬如依附于工匠;慢慢地,技术在社会中获得了独立性,成为人们可以直接从社会而不只是从“师傅”那里获得的东西;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领域,一个“自在”的领域:到今天,技术已然变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依赖的环境,一个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立的环境。

与埃吕尔观点相一致的,还有德国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他认为,技术不仅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已经变成了与自然环境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人类环境。

今天,人类面对的环境实际上有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

对这样的发展变化,我称之为社会的技术化。它是一个社会过程,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技术与社会通过组织缔结关系;传统社会的技术化过程都是如此。在通过组织缔结关系的进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政府垄断阶段,二是政府垄断加上组织垄断阶段。前一个阶段可以被理解为前工业化时代的阶段,后一阶段则伴随着整个信息化之前的工业化阶段。对这两个阶段,我分别称之为社会的技术化的1.0版和2.0片反。

如果说社会的技术化是技术与社会缔结关系的过程,那么,其形成的结果则可以被称之为技术化社会。信息化之前两个阶段形塑的社会可以被称之为技术化社会的1.0版和2.0版。

信息化带来的转变,则可以被称之为技术化社会的3.0版,这是社会技术化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情形。

信息化让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缔结突破了政府垄断和组织垄断,直接与社会相連。在前两个版本中,政府和企业是主导力量,社会是通过政府、企业才获得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机会的。社会的技术化是通过政府和企业实现的。那么,在3.0版阶段,政府和企业依然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力量,但却不再是垄断性力量,因为技术的社会创新与社会应用已成为一种普遍形态。

技术的社会化创新和应用使得技术不再只是一个效率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技术关系网络和技术关系环境的总代表。不仅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技术关系,而且技术关系呈现的也不再只是技术逻辑,也是充分的社会逻辑。这就是技术化社会的本质。

过去40年里,中国社会的技术化其实是在最近20年完成的。举一个例子,公交生活的技术化。传统的司乘关系是双边关系,即司乘之间“拿钱买票”。可是如今的司乘关系,因为市政一卡通的使用,在乘客上下车刷卡之间,多出了由技术连接、用技术证明和依赖技术支撑的30多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不仅纳入了社会的交易体系、信用体系,还纳入了社会的制度体系。乘客上下车刷卡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司乘交易,而是社会关系逻辑闭环的实现。从简单交易关系,凭借技术关系实现的社会关系,就是技术化社会的核心。这是埃吕尔不曾有机会观察到的,更不在其理论之中的新内容。

近20年,中国技术化社会3.0版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向纵深发展和向大动态发展。1997年,中国上网用户只有62万人,2018年已经有7.9亿人,手机用户更是达到12亿。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和工信部的数据不大一致,工信部的数据更大一些,即中国上网用户已经超过12亿。不管怎样,用户规模剧增带来的最重要影响,其实在于,技术通过社会化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了个体的独立和场景的复杂化。用户个体化和应用场景化结合带来的影响是,社会行动的动态阈值越来越宽,进而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或更加脆弱。

个体化是说,用户在技术应用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独立性。传统上,个体需要依赖家庭、社区、组织而生存和发展,因为所有的资源都来自这里。但是今天,个体所需的资源都来自社会。社会提供了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基本教育、医疗、生活保障,不仅让每一个个体可以生存,也让每一个个体获得了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个体从家庭中走出,从社区中走出,甚至从政府中走出,变成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这就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个体化。

场景化是说,今天,前信息化时代的常规场景,比如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仍然存在,这些可以被称之为在场场景,即可识别的行动者在物理空间发出的社会行动;但是,技术化社会3.0版的一个特征是增加了不在场且不可识别场景。过去,它通常被称之为虚拟空间、不知道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的场景,现在其实一点也不虚拟了,而是社会行动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场景。当然,它与物理空间还是有差别的。

技术的社会化创新和应用使得技术不再只是一个效率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技术关系网络和技术关系环境的总代表。不仅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技术关系,而且技术关系呈现的也不再只是技术逻辑,也是充分的社会逻辑。这就是技术化社会的本质。

当把技术创新与应用行动和空间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理想类型:A.在场的、可识别行动者的行动;B.在场的、不可识别行动者的行动;C.不在场的、可识别行动者的行动;D.不在场的、不可识别行动者的行动。其中,A和B是传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场景,在技术化社会1.0版和2.0版阶段都存在,只是,不可识别性在3.0版阶段有新的发展。C是技术化社会3.0版的正常状态;D是技术化社会3.0版的非正常状态,也是对社会脆弱性构成最大威胁的状态,2018年技术作恶的诸多事件都发生在这种状态中,无论是数据匹配作恶,还是币圈的诸多恶性故事。

技术化社会的最新发展,正是C和D两种状态的发展。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

行动者个体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
“老炮儿”:离轨者的自我放逐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行动主义视野中的社会治理转型
政策问题建构:从追求共识到尊重差异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