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19-04-26翁伯琦罗旭辉

民主与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山地茶园山区

翁伯琦 罗旭辉

强化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注重理顺布局与结构、产量与质量、加工与品牌、产品与市场、效益与增收的内在关系,需要特别关注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田野景观、农耕文化、山村旅游的优势发挥。

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解决好山区“三农”问题,对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满足农民幸福生活追求,对于建设山区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山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呈现立体分布的特征,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化优势,为特色农业与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然而,由于山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势高低不平,道路交通、水利调控等基础设施不发达,导致山区种植条件差异比较大,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及其产业化高效经营相对困难。

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运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其不仅仅着眼于当年的农业产量与经济收入,而是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效益(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协调与有机统一,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系统步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说,以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驱动山区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助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一、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思路

当前,强化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注重理顺布局与结构、产量与质量、加工与品牌、产品与市场、效益与增收的内在关系,需要特别关注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田野景观、农耕文化、山村旅游的优势发挥。就发展思路而言,要着力注重把握好五个重要环节:

一要因地制宜构建山地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新体系集中体现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四个方面。“现代”就是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山地”就是要始终立足山区区域土地、气候和生态优势,开发山地资源,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特色”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发展理念,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高效”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优质与高效论英雄,努力提高山区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污染防控率,努力提升产品品质与生产价值。

二要因势利导加快培育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把政府、企业、农民三个方面作用统筹起来,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加强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健全长效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切实整合好管理好使用好支农资金。积极探索“三社”(供销社、信用社、合作社)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新机制。

三要着力构建引领并有效支撑发展的六大体系。要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要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构建特色产业、质量安全、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市场开拓和政策保障六大体系。要守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质量强农与绿色发展第一要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增强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努力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与山区生态产业化,实现山区百姓富与乡村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四要全面促进乡村“接二连三”高度融合发展。在发展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中,要做好乡村人景与山水农林的融合发展文章,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美丽家园提升两大基本面,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镇空间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相协调,打造精致城镇、大美原野,让美丽乡村更加宜业宜居宜游。要做好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文章,适应农产品小规模、多品种特点,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做大做强山区特色乡村工业,做优做精特色精深加工产品,做靓做丽山区特色旅游产业,使乡村绿色发展更具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

五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及其特色小镇建设力度。要注重发展并加快建设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农民群众从农业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要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优化产业、镇区、景区三大形态,统筹优化山水、田园、乡村三大资源,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大力培育山区绿色旅游产业,注重全域旅游和农民参与,注重自然景观游和民族乡村游,注重外拓市场和内优服务,注重机制创新和技术变革,让多彩山区风行天下。要围绕特色小镇建设做文章,把田园风光连成景观画卷,把“珍珠”穿成“项链”,着力打造旅游黄金带。要围绕信息流做文章,打造一批数字小镇、电商乡村,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山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举措

福建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占84.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口3900万,人均耕地面积为0.42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实现农业高效开发;怎样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福建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与促进高优农业绿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实践命题,也是全面实现福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抉择。

众所周知,特色农业是全球消费需求多元化与农业市场高度细分背景下,建立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势农业、高效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是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福建省山区县市系统制定了山区高效绿色农业的优先发展策略,研究并开拓促进质量强农与绿色兴农的实践路径,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探索工作,在山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注重转型升级,优化创立山地生态果园技术模式并实施集成推广。福建85%以上的丘陵地为红黄壤,目前山地果园面积超过1000万亩,生产上面临突出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开垦与保护脱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二是红壤生产力低下,地力培育较为滞后。对此,许多山区乡村创立了生態果园生产模式,即:在山地果园合理套种牧草,防控水土流失;优化构建草牧结合体系,循环利用资源;合理实施多种经营措施,拓展增收渠道。山地生态果园建设与技术推广,比传统生态果园提高经济效益35%以上,水土保持效率超过90%。

二是注重发挥优势,优化构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体系并实施推广。福建是产茶大省,全省山地茶园面积超过350万亩,占我国茶园面积的9.2%,产量占全国茶产量的17%。但单一茶叶生产与地力改良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地茶园高质量发展。闽南与闽北山区乡村创立了生产一生态一生活要素有效耦合的“三生”茶园,着力于茶园绿色生产,着力于保护茶园生态,着力于拓展茶旅结合,提升山地茶园多功能效应,强化山地茶园多样性开发;其综合效益比传统茶园提高36%以上,其立体种养与绿肥还园的效益尤为突出,实现“一园三基地”(使山地茶园成为茶叶生产基地、立体开发基地、观光旅游基地)。“三生”耦合茶园的成功推广,发挥了山地茶业持续增收的良好驱动效应。

三是注重结合实际,优化创新并集成推广秸秆菌业多级转化利用技术。福建食用菌产量达2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秸秆菌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开发项目。福建菌业的高质量发展,显示了3个突出优势与特色,即:新品种开发带动菌业转型升级;传统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化开发:菌渣多级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效益;既带动增收,又保护环境。

四是注重农牧结合,科学规划并创立优势互补的循环农业型产业园区。福建丘陵山区适宜发展山地优质草业,近年来生态牧场与健康养殖的兴起,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人们在畜牧场周边山地种植优质牧草,利用牧草消纳养殖场废弃物,不仅可以提供健康养殖产业的优质饲料,而且有助于山区乡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控。例如闽北山区乡村种植杂交狼尾草与圆叶决明,每亩可收获10吨以上牧草,为奶牛场或肉牛场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同时节约养殖成本25%以上。充分利用養殖场废弃物作为草地有机肥料,实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节省肥料成本投入,而且有助于提高山地红壤肥力,可以取得一举数得的良好成效。同时带动乡村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开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多种经营新格局。

五是注重叠加效应,因势利导引领并建设富有山区特色的小康生态村。福建省山区乡村占有比例较大,如何依托区域优势建设富有山区特色的美丽乡村,无疑是重要的实践课题。多年来,人们始终在探索建设依山傍水的绿色家园,构筑曲径通幽的村庄格局,营造果树茶叶绿化的庭院,配套农家自动排渣型沼气,设立垃圾分类与堆肥设施,创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创业与增收,力求将小康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形成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示范样板。

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目标,要注重统筹协调,强化绿色引领;要注重科技创新,强化集成推广;要注重品牌建设,强化持续推进。只有充分发挥山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特色品牌优质产品的重要引领作用,才能让山区绿色农业发展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山地茶园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山区
茶园观色
浅析山地别墅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特点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