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之定位
2019-04-26赵光圣
王 三, 赵光圣
(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生产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却面临人才断层的发展瓶颈。为此,2011年上海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创办表演(武术)本科专业,此后有6所体育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然而,如何从其新专业建设历程出发认识表演(武术)本科专业定位,是促进其健康发展之需。为此,本文分析了7所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现状,从业界要求梳理了该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及学科定位等要素。
1 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设置背景
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转型发展之需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发布的信息显示,虽然2014—2015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率仅为65%[1],但2017年仍有51所高校开办该专业[2]、36所高校招收武术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3],其“招生体量大、布局面广”的特征在新时期面临两方面问题:① 从“进口”看,原为本专业生源主体的武术馆校在“武术热”消退后纷纷转型为普通学校,影响了生源总量;② 从“出口”看,该专业原先培养“教师和教练员”的定位,在现实中既面临教育系统教师资格和编制的考核问题,又面临体育系统教练员岗位薪资较低的现状,导致该专业众多毕业生从事非武术工作。因此,如何应对社会新变化,推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转型发展,是武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
1.2 武术表演性、文化性特征使然武术不断吸取中华民族文化之养分,具有表演性、文化性特征。关于武术内具的艺术表演性,唐朝文宗皇帝将“裴旻剑舞”“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三绝”[4],到了宋代武术成为民间表演艺术“百戏”的组成成分[5]。武术大师蔡龙云先生认为,“现代武术一方面是技击竞赛,一方面是技击表演”[6]。武术内具的文化性,是指其包涵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多元化文艺呈现手段之优势。这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的文化名片,成为文学、舞台、影视等艺术领域中的资源宝库[7]。因此,结合武术艺术性本质而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强化文化展演能力,在艺术学框架下探索武术艺术人才专业建设,是武术专业人才、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1.3 文艺行业的现实需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3.97%[8],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9]。《艺恩2015—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2016年中国院线电影的12种类型电影中动作类电影票房排名第一,占总票房的30%[10]。《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演员依次为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提及中国电影时海外观众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功夫与“会飞的侠客”。最被海外观众认可的10部中国电影中有7部是功夫电影,最被世界认可的中国电影类型是功夫片[11]。网络影视剧生产、舞台艺术创作、网游与动漫动作设计等领域的产值和人才需求更是数倍于电影领域。同时,面临武打明星断层之困境,业界也多次发起培养和发掘武打新星的活动。然而,武打明星的形成绝非选秀活动或短期培训可以“速成”,武术动作演员的专业化发展,既是我国武侠电影文化生产的需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要求。
2 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开设现状
2.1 专业设置与招生自2000年起,全国14所体育院校陆续开设了艺术类本科专业[12],主要集中在“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其中,表演专业主要针对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无运动等级的体育艺术类项目。上海体育学院于2011年在舞蹈编导专业下设武术表演方向首次招生,同年向教育部申报的戏剧与影视学类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获批,2012年正式招生。其后,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院校相继开设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并招生(表1)。招生呈现2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上海体育学院按照专业方向(武术表演)申报并设置的表演专业;其他6所体育院校均在已有表演专业中增设武术表演方向。
表1 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设置与招生情况
注:★表示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下设武术表演方向计划;#表示南京体育学院含其他专业方向总计划;*表示北京体育大学舞蹈表演专业下设龙狮方向计划;Δ表示吉林体育学院含其他专业方向总计划
此外,全国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生源结构也呈现“艺术类技能特长” (艺术类:表演、舞蹈、戏曲、杂技、播音主持)和“体育类项目特长”(体育类:武术、体操、健美操、技巧、舞龙舞狮)2种类型特征,以及生源单位的多元化特征(普通高中、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艺术培训机构;体校、武校、普通高中、体育特色高中)。
无论是招生单位还是招生数量该专业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7年各校实际招生数总规模在100人左右。其中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院校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北京体育大学于2017年将原表演专业招生调整为舞蹈表演专业下设方向招生,吉林体育学院于2017年首次招生。
2.2 培养目标与招考内容对比7所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招生考试内容发现,该专业现已形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代表的通过武术特色培养艺术类表演人才和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通过艺术类表演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人才的2种办学模型(表2)。两者均形成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但鲜明差异表现为:前者对接影视与舞台表演等文化产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后者定位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2 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招考内容
2.3 课程设置教育部对于表演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有“表演基础理论”“表演基本技能”“表演剧目”“艺术概论”“文学修养”等,方向大多分为“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2类,核心专业能力主要包含“声乐、台词、形体、表演”。7所体育院校则依据各自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定位而设置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能力”课程体系(表3),强调“武术”特色,课程设置初步呈现为“表演+武术”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表3 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3 业界需求下表演(武术)本科专业之定位
根据以上7所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可见,“如何在艺术专业框架中探索武术艺术人才培养,如何在武术(体育)人才培养框架中强化艺术素养的培养”是该专业面临的定位问题。为此,本文根据业界对武术艺术人才的需要,通过对知名从业人员成长规律的逻辑分析,如业界知名表演类从业人员李连杰、赵文卓、张晋等,编导类从业人员洪金宝、唐季礼、刘信义、何钧等,围绕武术表演艺术的职业岗位和能力构成进行调研,结合高等教育艺术类专业办学规律,对表演(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能力定位”“学科定位”“课程定位”进行分析,并提出专业定位的初步方案。
3.1 专业人才职业定位:由武而演,由导而制业界将“武侠”“武打”“功夫”“格斗”等类型的文化产品统称为“动作类”文化产品,我国动作类影视的创作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武打影视明星和知名导演。在对相关专业人员访谈后发现,他们大都具有通过扎实的武术(戏曲武生)基础而进入影视行业的共同特征,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了“打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导而优则制”的成长规律。
当今影视摄制组分工类型中基本都分为A组和B组:A组通常称为“文戏”组,是该剧主要导演负责的剧情人物表演与场景拍摄的工作组;B组通常称为“武戏”组,是由动作导演负责完成的剧情中武打格斗、特技、爆破、追逐等动作类型场景拍摄的工作组。“武戏”组在影视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武戏拍摄也有着不同的岗位和职责界定。依据业内称谓和实际工作内容,其岗位主要分为表演类和编导类。
表演类包括动作演员、武行、特技替身演员3种,主要从事幕前表演工作。① 动作演员:具有武打动作表演能力,在影视与舞台表演艺术中完成格斗动作并进行人物塑造表演的演员。② 武行:具有武打技能,在影视与舞台表演艺术中协助武术指导完成动作组相关幕后工作并能完成动作场景表演的临时演员。③ 特技替身演员:具有武打、枪械爆破、马术、驾驶等技能,在影视与舞台表演艺术中能替代主要演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特技演员。
编导类包括武术指导、动作导演、动作设计师3种,主要从事幕后创作工作。① 武术指导:具有武打动作编排设计能力,在影视与舞台表演艺术中按照导演或动作导演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场景武打动作设计与排练的专职工作人员。② 动作导演:具有剧本解读能力,扎实的武打动作创作能力和影视与舞台艺术审美素养,在影视与舞台表演艺术中按照导演要求完成动作类场景的编排设计、导演、剪辑等工作内容的专职人员。③ 动作设计师:具有较强的武打动作编排设计能力和网络游戏、动漫故事脚本解读能力,在网游与动漫等虚拟环境下按照制作总监要求,在美术设计和程序设计过程中提供打斗动作、兵器运用、人体动作逻辑和人物性格状态与分析等工作的创意设计人员。
由此可见,在动作影视与舞台表演领域中,具有动作表演与动作编导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特殊人才群体,在“武术与表演、表演与编创”等岗位中交融转换。
3.2 专业人才能力定位:能打会演,能编会导早期武术艺术工作者凭借自身扎实的武术功底以武行或特技演员的身份进入电影生产行业,并通过常年实践积累逐步发展为武术指导、动作导演和动作演员。当前我国业界出现“能打、能演、能导”的专业人才并非个例,他们也是业界能力最全面、跨界最广泛的岗位群体。这也说明动作类岗位“打与演、演与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还进一步反映业界对复合型实践能力的要求。“能打会演,能编会导”是该类人才的核心专业能力(表4)。
表4 武术表演艺术人才岗位能力要求
3.3 专业课程定位:打演为主,编导为辅表演(武术)本科专业是建立在行业需求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从知识、能力、创新、素养4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围绕“能打会演,能编会导”的岗位能力,从“打、演、编、导”组建该专业核心课程(表5)。其中,“打与演”主要针对幕前表演类的岗位能力要求,“编与导”对应幕后创作类的岗位能力要求。该定位既可进一步细化为更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又可保证各种能力培养课程的兼容性。
表5 武术表演核心专业课程定位
根据李连杰、成龙等业界专业人士“先武打表演后编导创作”的成长规律,综合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教育专家“立足武术特色,培养动作演员”的意见,依据体育院校开办该专业所具有的“武术资源”优势,笔者认为,该专业课程应建立“以武打与表演为主(60%~65%)、编排与导演为辅(40%~35%)”的课程体系。
3.4 学科定位:艺术为体,武术为用推进表演(武术)学科建设,是总结与指导专业建设的需要,是专业建设起始阶段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体育院校设置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逻辑起点是通过艺术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体育学内涵的延伸。针对艺术类院校只在学科研究上涉及“武术表演艺术”,并未在专业细化设置上加以切入,笔者认为,学科定位可从学科归属和学科内容2方面界定(图1)。
图1 表演(武术)本科专业学科属性Figure 1. Discipline attribute of performance (wushu) program
(1) 在学科归属方面,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专业学科归属于艺术类的“戏剧与影视”一级学科,交叉学科为体育学下属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方向是“武术表演艺术”。
(2) 在学科内容方面,结合目前表演(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将“武术艺术理论、影视武术、舞台武术、网游与动漫武术、武术表演艺术创作与方法”等作为学科的主要内容。
4 结束语
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设置,从宏观看是体育院校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从中观看是对接行业需求的办学新探索,从微观看是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要。这一专业的设置挖掘了武术的表演性特征,延伸了体育专业的文化功能,填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空白。已经设置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7所体育院校,存在2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表演+武术”的课程设置思路。作为满足中国电影生产需要的应用性专业,不仅将“遵循艺术专业办学规律,坚持业界需求导向,力争走出体育学院特色发展之路”作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而且还应以“由武而演,由导而制”为职业定位,以“能打会演,能编会导”为能力定位,在“打、演、编、导”组建的核心课程系统中形成以“打演为主,编导为辅”的课程定位,以“艺术为体,武术为用”作为学科定位,推进“武术艺术理论、影视武术、舞台武术、网游与动漫武术、武术表演艺术创作与方法”研究,最终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并掌握动作类影视和舞台表演与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