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林本帮馆吃本帮菜

2019-04-26李北宏

上海商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上桌红烧厨师

文/李北宏

近日,朋友大为宴客浦东三林本帮馆(长清路),敝人是受邀者之一。大为称,届时餐馆股东之一的边成樑总厨将亲自长勺烹饪。闻此信息甚为高兴,边成樑先生原来是绿波廊总厨、沪上名厨李伯荣(克林顿访沪主厨)的嫡传弟子,以后辞职和李大厨后人合作开店。此番亲自出马,菜水一定十分精彩。

当日下午早早来到位于长清路的餐馆,边总厨已在大门内迎候。落座宽敞的包房,大为朋友邵先生已将茶水、菜肴安排妥帖。各位品茗,叙谈,等着菜品上桌。

资深老饕,孝俭先生高屋建瓴,对本帮菜有个概述。他认为本帮菜的形成深受到徽菜的影响,这是因为上海开埠后皖籍商人在上海大行其道之故,本帮菜浓油赤酱即是其表现之一。本帮菜很有特点,可现在南京路没有一家像样的本帮菜馆,实在说不过去,它毕竟是海派文化一部分。大家对此认同,也是抱着对本帮菜的情感,参加这次聚会。孝俭指名点了红烧鮰鱼,说这是本帮菜代表作,吃功夫、见功力。

上来几款冷盆,有白斩鸡、本帮熏鱼、油爆虾、温蟹等。冷菜“温蟹”,是只海蟹,个头不小,蟹被斩成若干小块放在腰盆里端上。搛一块入口,先呡了一下,感觉甜咪咪、咸丝丝,嚼一口,蟹肉富有弹性,略带酒香,甜咸适中,太好了。油爆虾不好炒,镬子里炒五至七秒起锅,火候对厨师是个考验。上来的油爆虾入味,众人叫好。一下子对本帮菜的感觉来了,盼着热菜上桌。

上桌的红烧鮰鱼令我印象深刻。红烧鮰鱼是本帮菜的代表,上世纪70年代曾在吴淞老街的吴淞饭店吃过,味道极佳。鮰鱼出在吴淞口,饭店就地取材,得天独厚,这是一大优势。以后在上世纪80年代又去尝鲜,结果有点失望,原因是鱼里有火油味道。问起原因,是鮰鱼喜欢吃江面浮游物,长江的汽油自然也一并吸入腹中。打这以后,基本不碰鮰鱼。本世纪初,人工鮰鱼养殖成熟了,吃过几次,但其味道、烧工都和以往不能比了。孝俭说:鮰鱼以长江口外拦门沙一带为最佳。这次上桌的鮰鱼,个头较大,而且是被师傅切成大块,装上大盘上桌,看上去是浓油赤酱,典型本帮菜打扮。曾任徐汇旅游职业学校业务校长的达瑜发话了:各位,你们看,这位厨师的火候掌握得多好,再多烧一分钟也许就过火了,少烧一分钟也许就欠缺了。现在是浓汁挂在了鮰鱼块上,又不见多余的勾芡,确实是功夫。各位听达瑜一讲解,细细打量,倒也的确如此。着箸上手,入口第一感觉是十分糯且肥。达瑜说道:大家感觉到没有,这款红烧鮰鱼形制上较大块,这厨师的用意你们知道吗?在座几位老吃客都不语。达瑜接着说,一般饭店烧鮰鱼不可能切寸余的块,这样烧起来有难度,在火候上的要求最甚,但烧得好其味无穷。大家可以尝一下,它的味道是不是内外一致。众人曰:确实如此。达瑜说:鮰鱼切成小块烹制,烧不到这个味道的,一般都偏咸。

响油鳝丝上桌了。这是中盆,量不多。曾任徐汇职业学校的业务校长达瑜说:大家要是对边总厨尊重和表示敬意,应该快吃。众人问:此是何意?达瑜说:本帮菜的炒鳝丝要得其精妙,要提一提袁枚《随园食单》。上有记载有次他去朋友家吃饭,已至餐时却久不上菜,不免饥肠辘辘。终于有炒鳝丝上桌,竟一气吃完,顿觉美味空前。于是央求主人做此鳝丝秘诀,主人坚持无异术。袁枚不信,再三求告。主人终于说秘诀乃“三不停顿”:厨师不停顿装盆,跑菜不停顿上桌,客人不停顿吃完。后人为使"三不停顿"大众化,于是发明"响油鳝丝"之名。上桌能响油,已做到两不停顿,可惜一般人常没有不停顿吃,辜负厨师心血。我因此总结:一要让客有肌饿感;二是奉行一道菜主义。

达瑜说的这些看似夸张,实际是说明炒鳝丝要热吃,必须是在热吹潽烫的时候下筷子才有味道,最好还有点饿。有道理啊。在各位尝着鳝丝的美味时,达瑜说:你们注意到吗?这鳝丝比一般饭店里的软一些,这又是功夫。我们现在一般吃到的炒鳝丝都偏硬,这和原料、烧工有密切关系。一般厨师绝对烧不出这个水平。各位频频搛菜,就着53度茅台,体验本帮菜之奥妙。孝俭说,吃这种菜,饮白酒最佳,土烧就不错,茅台则更好。

红烧甲鱼上桌,众人眼睛一亮。让人感觉良好的是它的颜色,黑里透红,勾芡恰到好处,糊状物裹于甲鱼一身,完整的甲鱼赫然在目,翻盖觅食,这甲鱼肉上口顿觉鲜、糯,味带甜,下咽后又感觉甜咸集于一身,味道厚实,感觉与众不同,本帮菜的风格尽显。

一味“豌豆粉”甜点让大家叫好。这是把豌豆打成粉状加糖等调和承糊状,放在小南瓜盅里加热制成,从形制上看色彩鲜明颇有美感。沪上各家同类制品甚多,但这家的味道特别,形态、口感,味道都让人印象很深。每人一盅的豆腐丝羹用高汤调制,李伯荣德浦东本地菜扣三丝以刀工出名,那原料是豆腐干,可如今,豆腐也能切成细丝,太妙了。

边大厨乘隙来包房和各位见面,很客气请大家提意见。大家说:烧得道地,大师水平。纷纷表示感谢之意。资深美食家,《上海通志》总纂孝俭先生对三林本帮馆的菜肴十分认可,也感叹当下这样水平的本帮菜沪上已不太多见,希望这样的海派厨艺能够做好传承,发扬光大的工作。

席间,各位体验了原汁原味的本帮菜精妙。也接受了一次本帮菜精妙处的教育。达瑜确实在本帮菜烹饪理论方面有造诣,这样懂职业教育的领导现在哪里去找?在他主持的年代,学校烹饪专业毕业生沪上炙手可热。可偏偏以后达瑜主动辞职,去做了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提高班教师,真是可惜了。达瑜是文人,不懂为官之道,也许教书还是最好选择。这不,退休了,各家培训部门还争相高价聘请他前去执教席。看来,职业教育中的厨师培训太重要了,尤其需要懂这一行的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这是个跨领域的工作,又需要互相配合。

数十年来,本帮菜逐渐式微,淡出饮食江湖是不争事实。个中原因甚为复杂,粗粗分析,以为上世纪50年代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后,私营饭店基本绝迹,都成为国营或者公私合营,这对它的发展是个伤害。文革运动,革命更加彻底,公私合营的餐馆、饮食店一律改作集体所有制,归“集管局”管理。餐饮业这一体现个人发挥、市场反应灵敏的行业完全纳入计划体系,划一操作,它的命运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国有、集体所有企业的弊端凸显,职工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原来餐饮业的一些高手要么转行,要么另行高就。加上广东菜、四川菜、湖南菜等资本的进入、外省人口的大量登陆上海滩,本帮菜被挤出主流市场,这些都使得食客很难吃到正宗的本帮菜。本帮菜抬不起头来还有价格上的因素,传统本帮菜属于中低档消费,如炒划水、炒肚裆、响油鳝丝等都比较便宜,现在的消费市场以年轻人、外省人为主流,消费理念趋向中高端;社会的发展,人们考虑健康,更多选择菜肴的清淡,这也使得浓油赤酱的本帮菜消费人群减少。

本帮菜毕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一块,如何传承、创新以重新被广大市民接受,也许需要有实力的资本介入和运作,实现突围。当然,政府如有所作为,也能改变本帮菜时下尴尬的局面。

猜你喜欢

上桌红烧厨师
你好,厨师
爱护牙齿
猫上桌以后
白象 红烧牛肉面
红烧牛肉
宰鸡
粗心的厨师
以牙还牙
小花猫玩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