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生痴迷为收藏
—— 报纸收藏奇才徐聿强速写

2019-04-26/

上海商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剪报报纸上海

文 / 清 水

近日,赴无锡参加《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编撰工作总结会暨2018版动员会。会议主办方将我与徐聿强安排在一个寝室。

徐聿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执行编辑,上海著名的报纸收藏奇才,业余兼任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兼集报专委会主任。说起来,我与徐聿强曾经也算同事。那时,我在《上海中学生报》当责任编辑,他在《东方教育时报》当技术编辑,同属一个报刊总社,同在一座大楼办公,然,缘悭一面。

此后,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上海中学生报》,但是由于工作缘故与收藏界一直有着联系,故而对徐聿强的收藏动向也较为关注。

前不久,在朋友圈读到他所收藏的报纸精品,其中一张光绪八年(1882.11.7)《申报》、光绪八年《万国公报》、1951年7月21日及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民国37年(1948.6.4)不同版本《申报》及印数极少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大字版和缩印版等,让我大开眼界。

此次,有幸与他同居一屋,酒足饭饱之后,清茶一杯,听他聊聊自己的收藏报纸经历,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徐聿强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读报,尤其是报纸上的漫画,或生动幽默、或辛辣讽刺,看完舍不得扔,于是就拿把小剪刀,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漫画从报纸上剪下来,放在饼干盒子里珍藏着。后来厂里要他办企业报,他便更关注报纸了:“我收集的第一份报纸是《报刊文摘》创刊号,那时就觉得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也很有资料性,每期从头到尾读完之后,就放起来,集到半年就自己用绳子装订起来,再用牛皮纸做封面。”

几年过后,徐聿强收藏的各种报纸已有整整一箱了,他把这只箱子藏在床底下。谁知一次发大水,里面的报纸全都浸水发霉了。“当时我住在老房子一楼天井里,那只木箱在水里泡了大半天,我下班回家真是难受得几个星期吃饭都没味道。”但这次经历并没有打消他集报的热情,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工资,订阅购买各种报纸,他的同事、朋友也开始帮他一起留心起报纸来,他和朋友无论谁出差,一定会带些当地新出的报纸回来。现在,已陆续收集了1.25万多种报纸。

徐聿强的家坐落在延安西路,3间不太大的房间,其中一间约7平米书房的上上下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海内外万余种报纸。他说,这些报纸是他用30多年的时间劳心劳力搜集而来的。

徐聿强平时不奢烟酒、不乱花钱,但是买起报纸来,很是舍得。

有一次,《人民日报》为纪念创刊50周年发行丝绸报,徐聿强瞒着家里人,拿着准备买DVD机的钱,托朋友买了一套,回到家一看爱人眼色不对,赶紧翻开装帧精美的报纸,边介绍边如数家珍似的对比以前觅得的特色报纸,爱人的脸色“阴转多云”了。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渐渐接受并支持他的收藏爱好,现在这套丝绸报及光绪八年的《申报》已成了“徐家报藏”压箱底的“宝贝”之一。

徐聿强说,他的收藏爱好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他的妻子是过敏体质,家里收藏着那么多年代久远的报纸,有时不免对她的健康有点影响的,但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爱好,她只有尽量做好防护措施了。

徐聿强介绍,他收藏的大多数好报纸还真不是买得到的,它们大多被主人不经意间卖到废品回收站,结束了“一生的使命”,还有一部分散落民间。他说,报纸收藏家们的本领和乐趣就在于能用一双慧眼发现宝贝。从守候在动迁居民的家门口,等着他们扔出樟木箱压箱底的“申报纸”,到与回收报纸的大伯大妈闲扯熟识,得到随便翻阅旧报纸的“特权”,报友的执着精神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文庙旧书报市场、云洲古玩城、聚奇古玩城等纸质品收藏市场,都是他有空就会去逛半天的地方。徐聿强收藏的3份不同版本和出版地的《新民报晚刊》就是先后在文庙旧书报市场淘来的。为了觅得好报,他还常去上海老街、交通路等“鬼市”(即半夜1点至6点天不亮)觅宝,那份光绪年间《万国公报》就是从“鬼市”讨价还价来的。

此外,30多年来的报友交流,也是他集报丰盛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早期集报时的那股劲,因在企业宣传部门办报的缘故,当获知有新出的报纸或报友中有自己没有的报纸交流,徐聿强就会想方设法去联系搞到。

为了集报和交友,他还乐意自费去北京、成都、秦皇岛、郑州、滕州及江浙一带参加集报会议或活动,他自诩为集报、旅游、会友三不误。

徐聿强说,报友们每次得到好报纸总要高兴好一阵子。有一年的一天,报友王增华骑自行车路过收废品的板车旁又本能地停下了,在几十捆旧报纸中,他发现了一些发黄的报纸,仔细一看,原来是《中国海员报》《上海妇女》《上海港湾》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报纸,他欣喜地给了收报纸老汉1元钱和一支烟,当时报纸是2角一斤,老汉笑着说:“今天我可赚了。”其实,乐得合不拢嘴的是王增华,如今,这些报纸愈发是稀罕物啦!

徐聿强的报友中还有一个“名人”:周全海,他的剪报、集报故事多次登上报纸电视,是报友们的学习模范。他说,剪报、集报如果光是在自己家里翻翻看看,恐怕受益的只是家人,如果走出家门、走上社会,才能让这些报纸发挥最大作用。1995年,周全海参加了上海科技节“民间收藏展”,获得众人一致好评,这使他有信心把剪报、集报推广到社会,在家人和其他报友的支持下,他协助居委会、街道一起把有关老年保健、科普知识、百姓热点等内容综合在一起,或开设剪报室,供大家免费查找资料;或手抄黑板报方便居民阅读。几年前,他毅然把自己收藏的1342册专题剪报资料捐献给上海档案馆。

这些报友们有空就聚在一起探讨、交流报纸信息,还常常集体读报、评报,上海市收藏协会终于在1987年批准他们成立首个分会组织的集报专业委员会,报友们称之为“集报角”。

在徐聿强的眼里,这些陈旧的报纸都是宝贝。他说,每个时期的报纸,都具有史料价值,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又各具特色。如“文革”期间,无论哪一种报纸,报头上都刊有毛主席语录。在收藏室里,徐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一份份老报纸展示给我们看,如同展示那个年代的历史。他说:“收藏报纸,最大的作用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很多过去不熟悉的历史史实,可以通过报纸去了解,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又可以通过报纸去回味。”如我们看到的1966年9月4日的《上海晚报》,徐聿强说,这是上海特殊时期的一份特殊报纸,是《新民晚报》文革停刊期间,两派职工分别组办过的替代报。一种是1967年1月之前的印刷体《上海晚报》,另一种是此后出版的书写体《上海晚报》,目前都已集到,十分珍贵。

在收藏报纸的过程中,徐聿强走进了集报人的圈子,与报友们一起集报、交流心得、交换报纸,这给徐聿强带来了很多乐趣。他说:“集报让我认识了全国各地的报友,那时瘾很大,经常买邮票将报纸寄到全国各地与报友交流。”徐聿强在报纸的天地里遨游,在收藏的乐趣中充实。“我在集报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收藏了报纸,增进了友谊,其乐无穷。”

“集报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史料,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他说,每每看着由新闻学权威方汉奇题写的“徐聿强集报藏馆”,就不由得感慨万千:“报纸收藏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变迁的浓缩,希望今后能把自己收藏的报纸与更多的人交流,让大家分享自己收藏带来的无尽乐趣。

他说,前不久他在静安区江苏路社区举办了一场“海派报纸收藏展”就是为了让社区居民有机会回顾上海难忘的发展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珍惜当前发展的来之不易。”

猜你喜欢

剪报报纸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报纸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中国剪报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