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在新生儿科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2019-04-26覃利鑫
覃利鑫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001)
新生儿科是高危科室之一,由于新生儿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医院感染率高,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等是医院是医院感染的医患人群[1]。自2012年我科开设电脑视频探视系统的无陪护封闭式的新生儿病房,家长只能按单床号星期一、三、五,双床号星期二、四、六下午才能探视患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使新生儿医院内感染降到了最低,但限制了家长的陪护。目前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规模调查显示,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8%[2]。而早产极低体重儿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一般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其成活率及生存质量直接影响其家庭的幸福以及整个社会人群的质量,除了一出生在医院受到医务人员的关爱和照顾,出院后能否得到母亲和家人的正确喂养从而促进其发育,提高其远期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因此,2017年开始我科实施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来院哺乳喂养,并对患儿过渡期时长进行统计分析,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能明显促进患儿恢复,缩短患儿住院过渡期时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早产极低体重儿176例为研究对象,患儿胎龄27+4~36+5周,入院体重890~1485 g,均为出生后首次入院。男103例,女83例,将17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8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母亲年龄、文化程度、语言表达等差异方面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实行全程母婴分离式诊疗及护理,患儿家属探视实行电脑监控探视。实验组在住院过渡期除每天实行对照组常规诊疗及护理外,安排患儿母亲每天上下午来给患儿哺乳。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由当天的管床护士及护理组长引导患儿母亲做好手卫生及穿好隔离衣,带好帽子、口罩后,到家属谈话间对患儿进行母乳喂养,喂奶时患儿母亲与患儿随意互动,不拘泥于形式及内容。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当早产极低体重儿病情步入过渡期时由管床护士将我科自行设计的标记卡(包括患儿床号、姓名、性别、胎龄、步入过渡期体重及身长、住院过渡期天数、组别、出院体重及身长等)分别夹在对照组及观察组患儿的监护单里,填写患儿信息,在出院当天由办理出院护士负责完善标记卡的信息,标记卡全部回收后进行统计,对比患儿的住院过渡期时长。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早产极低体重儿住院过渡期时长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过渡期时长较对照组患儿住院过渡期时长显著缩短(P<0.05)。
表1 两组患儿住院过渡期时长比较[n(%)]
3 讨 论
(1)在新生儿科传统的诊疗方式中,患儿住院,由于家属不能陪护,家属只能通过电子屏幕探望患儿及通过与医务人员对话间接了解患儿病情,尤其是早产极低体重儿,病情往往较重,住院时间相对长,这不仅容易导致家长进入父母的角色转变延迟,加上早产极低体重儿身体各方面发育不完善及喂养难的问题,如果患儿家属在患儿出院前不参与患儿护理,不掌握喂养技巧,更易导致患儿出院后因护理及喂养不当而发生感染及营养不良等情况,轻则影响其发育,重则致其再次住院,给家长带来痛苦,给社会增加负担。
(2)自2017年1月,我科实施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模式,使得患儿家属给患儿哺乳的同时参与了患儿的喂养及护理,这不仅减轻患儿住院期间患儿家属的忧虑、增进患儿家属对患儿喂养及养育的信心,而且能明显促进患儿恢复,明显缩短患儿住院过渡期时长,更能使患儿出院后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远期生活质量[3]。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科,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模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