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应对措施分析
2019-04-26孙丽娇陈雪华
孙丽娇,陈雪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血液内科多治疗淋巴瘤、白血病、血友病、出血性疾病等。血液内科涉及的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1]。护理人员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条不紊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有研究[2]指出,血液内科护理存在大量风险隐患,影响患者的治疗。本研究基于此,探究分析了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血液内科于2 0 1 8年5月~2 0 1 9年6月收治患者104例,按照不同的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n=52例)、观察组(2018年12月~2019年6月,n=52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大小区间在18~76岁,平均年龄(47.11±5.34)岁;红细胞系统疾病28例,白细胞系统疾病42例,出血性疾病20例,其他疾病14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遵循医院制度,给予原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针对性护理,流程如下:(1)加强培训与学习:科室详细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根据分析结果分析护理人员的不足,制定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护理人员依次进行培训,直至考核达标。培训学习内容包含护理风险意识,紧急问题的应对能力等。同时,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优秀经验分享,将经验分享给其他护理人员,不断提升整体的护理能力、护理质量[3]。(2)完善管理制度:护理部加强护理的监督、管理,安排专人定时或不定时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监督、预防风险的发生。并将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与考核评优相连,如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给予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进行评比,被评“考核优秀”者补贴奖励金。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与风险防范能力[4]。(3)引导患者配合护理:血液内科多数患者的疾病无法治愈,对临床治疗、护理并不配合,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对此,在护理工作中给予充分的关爱与抚慰,激发患者的求生欲,帮助患者摆脱心理负担,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1)风险隐患发生率;(2)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风险隐患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52例有2例发生风险隐患,发生率3.8%;对照组52例有6例发生风险隐患,发生率11.5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组别 n 护理安全性评分 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度评分对照组 52 6.7±1.1 6.9±1.2 6.8±1.0观察组 52 9.1±0.7 8.9±1.3 8.8±0.9 t值 - 10.298 19.226 15.762 P值 - 0.001 0.001 0.001
3 讨 论
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隐患发生原因:(1)护理人员因素:有些护理人员专科技能不强、服务意识不强、责任心低、风险防范能力差、与患者沟通不足等。(2)医院管理因素:医院开展风险管理后,尚有一部分低年资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无法全面准确的识别风险、处理风险。在出现紧急情况后,低年资护理人员出现手足无措等情况。(3)患者自身因素:很多患者的疾病十分严重,临床症状多,十分痛苦,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产生了悲观、厌世、绝望等负面情绪,对治疗不抱希望,不愿配合治疗、护理。
由上可知,掌握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隐患发生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风险隐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