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2019-04-26厉敏
厉 敏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是新生儿在出生时自身的胆红素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问题,引发血液中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出现皮肤、黏膜等区域变黄的情况,结合实际的疾病类型,可以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其中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严重时会出现胆红素脑病,后果严重,存在后遗症甚至是死亡;而生理性黄疸则是因为患儿自身发育不完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自愈。该病目前可通过蓝光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对患儿的刺激较小,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将胆红素降低至标准的状态下,但是该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配合适宜的护理措施,提升整体质量,详细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基础资料:2018年5月~2019年4月、新生儿黄疸患者86例,将基础数据输入值计算机中进行编号,其中单号43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双号43例设为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对照组男性患儿例数为23例,女性患儿例数为20,年龄区间为0~32 d,中位年龄为(16.00±2.11)d;观察组中男性患儿例数25,女性患儿例数18,年龄区间为0~35 d,中位年龄为(17.50±1.89)d。对两组患儿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放置于蓝光治疗箱中,将蓝光波长主峰设置为425~475 nm,蓝光进行照射的频率为8 h/次,2次/d,照射时间间隔4 h以上,治疗7 d之后对指标进行检查[1]。
护理措施:对照组按照常规模式对患儿进行护理,包括对黄疸指标进行观察、记录治疗情况,将基本的疾病治疗原理进行介绍和普及。
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各项措施,在各种准备工作完成,患儿进入治疗箱之后,加强巡视工作,可将手指放入治疗箱内,对患儿进行抚摸安慰等,降低其紧张情绪,提升安全感;在进行蓝光照射的过程中,定时对患儿进行翻身,1次/h,并对体位进行调整,实施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结合的方式[2],降低一种体位造成的不适反应,俯卧位时需由专人护理;及时进行尿片的更换,重视对肚脐部位的消毒,防止出现感染;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患儿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关注,一旦发现皮肤区域出现红疹、干燥,情绪方面存在烦躁、体温低或发热等问题,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在照射之后,需要对患儿全身状态进行检查,确定无损伤之后,穿戴整齐舒适,送至病房内,并对黄疸情况进行追踪监控,一旦发现黄疸反弹或出现蓝光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则需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3]。
1.3 观察指标
①蓝光照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指标;②两组不同护理措施下不良反应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蓝光照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指标对比
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蓝光照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指标对比)
表1 蓝光照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指标对比)
组别 血清总胆红素(µmol/L)照射前(n=86) 163.89±23.45照射后(n=86) 125.77±17.45 t 12.094 P 0.000
2.2 两组不同护理措施下不良反应率对比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护理措施下不良反应率对比[n(%)]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治疗中使用蓝光照射的方式,通过光-氧的作用,加速溶脂性胆红素的转化,将其变为可溶性胆红素,将沉积在皮肤位置的黄疸及时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较好。同时在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措施,充分考虑到新生儿皮肤娇嫩的问题,对于光疗中可能受伤的情况进行干预,及时纠正躁动等情况,可降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4]。
文中资料分析,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显著降低,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因此,新生儿黄疸治疗中使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的方式,对于患儿血清胆红素的控制质量较为理想,可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的状态,而在护理方式的选择方面,增加了综合护理,比常规护理更加理想,可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各项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