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化疗患者希望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19-04-26韦月清
韦月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现阶段,胃癌是我国消化道疾病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死亡率极高[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胃癌的发病率也在上升,现阶段医疗界普遍认为最具权威的胃癌治疗方式是采用临床手术治疗加上术后辅助化疗,化疗过程十分容易出现症状困扰,主要表现为:失眠、抑郁、焦虑、恶心、干呕等[2。希望护理是一种更多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依靠内在精神力量帮助患者建立医疗信心同疾病作斗争的护理模式。本次调查旨在研究在胃癌化疗患者护理中采取希望护理干预的模式的实践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是观察组50例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均在18~73之间,平均年龄为(53.28±6.21)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6人,女性患者24人,年龄均在18~72之间,平均年龄为(52.33±6.78)岁。均已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处于辅助化疗阶段,具有正常交流沟通能力,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希望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进行前: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方法,希望护理模式[3]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具体操作能力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护理开始前,应该由医院组织护理人员先进行一个短期统一培训,再通过一定考核选出合格的参与希望护理人员。
②加强沟通,客观明确记录患者信息。术后化疗过程中,患者的心里变化往往极为微妙,且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症状,如忧郁、焦虑、紧张等,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且尽量选择轻松自然的方式,消除患者心中对于医护人员的抵触心理,不要让患者有心理压力,同时积极向患者传递正能量,让患者感受到温暖的关怀以及希望的传播。并针对术后化疗整个过程当中患者的心理变化,病情状况等一系列信息进行详细客观的记录,便于后期整理统计对比。
③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由于我国现阶段虽然医疗扫盲科普工作正在日趋受到重视,但仍旧存在绝大多数人对于所患病症一知半解的情况[4],继而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放大病症危害,给自己施加无形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步步走向绝望,消极配合治疗,影响治疗结果。在希望护理干预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协商,共同选定一个时间,定期做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采用记忆症状评估表评估患者在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后的生活质量。再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调查结束后,通过记录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对比如表1所示,护理满意度对比如表2所示。
表1 记忆症状评估法下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s)
表1 记忆症状评估法下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s)
组别 n 对于未来的态度 采取积极措施 与他人相处状态 总体评价观察组 50 15.25±1.26 14.87±3.24 14.12±0.88 43.07±0.89对照组 50 11.43±1.46 12.01±2.23 11.99±1.24 35.56±0.78 t-10.1557 10.02456 9.7989 10.828 P-0.00232 0.0025 0.0001 0.003
表2 护理满意程度
3 讨 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现阶段治愈胃癌核心技术即是采取临床手术治疗与术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现存术后化疗中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症状情况,根据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指出:希望是最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与心理状态的一种精神力量[5],是驱使患者积极应对并战胜疾病的重要内在动力。医疗界推出希望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相较传统护理模式而言,更加注重驱动患者内在的精神力量,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加强患者的自我情绪调节与管理能力,起到一个正向引导的作用。由于希望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方法对于护理人员也存在一定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方面的要求,在帮助患者治疗胃癌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相较传统护理方式而言,希望干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护理满意度,且差距明显(P<0.05)。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值得大力推广的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