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借阅的现状与思考

2019-04-26金茜1

魅力中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馆藏纸质图书

金茜1,2

(1.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087;2.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北京 100081)

引言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国民的阅读率呈现稳步增长。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布[1]。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比2016年略有上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已连续9年上升。从阅读量来看,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4.66本和 3.12本。其中,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5.4%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并且城乡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数据对公共图书馆目前的文献借阅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的各种图书馆基本仍停留在以图书为主的纸质文献的借阅,而对于电子文献的借阅工具和平台、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借阅服务还有待发展创新。

一、公共图书馆文献借阅资源概况

公共图书馆主要提供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的借阅,因此,本文从这两种不同载体类型的文献入手,通过梳理国内几家公共图书馆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可供借阅的规模、设备、模式等资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丰富我国公共图书馆外借服务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概念

《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目前,按信息贮存方式和载体形式的不同,文献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印刷型文献(指以纸为主要载体,以石印、油印、胶印、铅印等为主要手段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缩微型文献(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摄影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形式,如缩微胶卷和胶片等。)、声像型文献(又称视听型文献,是以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激光视听系统等形式出现的记录声音和图像的文献。)、机读型文献(即计算机可读型文献,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贮存、传递、检索和阅读的新型文献。主要有磁带、软盘、硬盘、光盘等。)

电子文献,又称电子出版物。它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一次写入光盘和可擦写光盘、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2]。

纸质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或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按出版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画册等多种类型。

(二)文献的特点

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在读者服务中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从甲骨文到纸质文献,人类文明五千多年的社会进程中,保存和积累了大量文化经典,这些经典在传统图书馆中得以保存,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纸质文献是电子文献的根本源头,也是数字图书馆的根基。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电子文献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kindle电子书、ipad平板等设备让我们离科技更近了一步。大多数学者认为电子文献与传统纸质文献相比具有的特性更为独特:信息量大、可靠性高、承载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但是,制作和阅读过程需要相应软件的支持,在这一方面不如纸质文献便捷。而纸质文献的阅读让人与纸张更加亲近,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随着年份的延长,纸质文献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环境条件较为苛刻。此外,电子文献的权威性也不及纸质文献,信息可信度有待提高。

(三)文献的馆藏规模及外借类型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与使用率是完成图书馆任务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据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外借组有关调查(详见表1),国内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提供正式出版的纸质图书外借,而香港及国外地区图书馆,除了常规的书籍和期刊借阅,已经将乐谱、报纸、地图等也纳入了可外借范围,外借种类更为多样。

馆藏规模方面,国内图书馆近几年发展迅速,例如,国家图书馆截至2012年底,馆藏文献已达3119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近百万册(件)的速度增长[3]。首都图书馆在“十二五”期间共新增藏书112.8万册(件),藏书总量达到733.3万册(件)。此外,随着信息载体的变化和电子网络服务的兴起,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了丰富的缩微制品、音像制品,还拥有了大量数字资源,截至2012年底,数字资源总量807.3TB,其中自建数字资源总量736.3TB,提供使用的中外文数据库达251个[3]。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献也发展迅速,“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经形成了以首图为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国家中心-北京市分中心-区县分中心-基层中心-基层服务点”的五级网络体系,各级共享工程分中心、区县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达4295个;建设、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数字资源,总量达22TB;建设了跨系统的综合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已经生产提供了40GB 的资源给国家中心,更新数据上千GB,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基层点提供服务[4]。但是,据有关调查,在馆藏书目方面,整体来看,馆藏书目在10万册以下的图书馆仍占19.83%,馆藏布局以及书目的更新问题仍亟待解决。

表1.国内外部分图书馆纸质文献外借类型一览

(四)文献的借阅模式

电子文献借阅分为硬件借阅(即有实体设备终端)、软件借阅(系统网页浏览)两种模式。借阅方面,部分图书馆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尝试,表2是国图中文图书借阅区国内5家公共图书馆电子文献外借服务初步调研的结果。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基于数字出版技术的电子文献的借阅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首图为例,硬件(设备终端)设施主要有手持式设备、试听光盘以及独特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为基础的大容量新型数字资源载体(U阅)。上海图书馆的硬件借阅涵盖了苹果、汉王、台电等八个品牌,从品牌到数量都处于领先优势,电子资源种类及数量比较丰富。

表2.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电子文献外借服务概况一览

软件借阅的电子图书数据库主要是依托国图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其他各公共馆相互合作,主要是资源的共建共享,一般还是采取网页方式浏览。就目前国内来说,有些公司多年来致力于数字图书建设,已拥有比较成熟的平台和庞大的数字资源库。比如方正阿帕比公司,资源库内包含电子图书260万册,数字报纸600种,艺术图片30万张,年鉴2000余种。“超星数字图书馆”提供大量的电子图书资源,其中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五十余大类,数百万册电子图书,500万篇论文,全库总量13亿余页,数据总量1000000GB,还有超过16万集的学术视频。CNKI(中国知网)、博看、维普、万方数据库等也是国内知名的数字出版物提供商,拥有大量的学术期刊、论文等资源[5]。

电子文献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数字报纸、论文和工具书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音视频资源。电子图书数据库内容丰富,检索模式多样,但外借模式还不成熟,主要是图书馆通过自建或者购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形式供读者通过互联网阅读访问,个别商业数据库提供的“外借”只是供用户(读者)临时存储用的电子书架,还没有真正实现适合借阅的统一平台,这不利于电子文献甚至是整个馆藏资源的整合与发展。

纸质文献的借阅发展比较成熟,借阅服务从最初传统的手写卡片查找书籍、填写借还书单的机械借阅模式,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管理已逐步走向自动化,发展为通过RFID以及OPAC检索技术自助式的查找、借阅。这种借阅模式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加速文献信息传播速度。笔者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有关记录整理(见表4),从“十五”规划以来,图书馆外借图书册次呈倍数增长,上海2015年外借册次达到了1995年的17.12 倍,北京、广州等全国各省市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可见,我国的图书馆外借业务仍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表3.按年份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册次单位:万册次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借阅模式过于单一

公共图书馆的借阅仍然局限在对到馆读者进行纸质文献的外借,电子资源如何外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技术支持。目前,部分图书馆虽然已经在创新外借模式,比如,2018年4月,浙江省的公共图书馆整体对接第三方信用机构,向省内读者推出了“信用+互联网+服务”的“信阅”服务[6]。宁波大学“智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想对传统借阅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

(二)设备设施以及技术手段有待革新

目前因为经费和技术限制,公共图书馆在硬件外借设备方面还有待提高,只有少部分图书馆有电子文献外借服务。并且有的电子设备比较老旧,引进之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设备陈旧、资源更新不及时,大多数读者甚至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可以外借电子资源。此外,数字电子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数字电子资源使用的不便对电子文献的普及影响巨大。

三、公共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的启示

(一)紧跟时代步伐,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希望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服务跟上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电子阅读器的软硬件设施。电子类产品更新速度快,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服务跟不上,从而使得公共服务不尽如人意。传统外借服务也应紧跟时代,想读者之所想,借鉴快递借还书等新事物,更加便捷的为读者服务。

(二)加大图书馆界经费支持

政府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大力度梳理馆内资源,了解读者需求,增加流通率高的图书的副本;增加现有的电子文献的馆藏量,推出具有国家特色,地方特色,区域特色的电子文献,使传统文化知识得到很好的认知和传播;同时,做好读者调研工作,对现有电子文献的借阅服务规则与模式进行优化。

(三)集合全社会合力,共同做好读者服务

公共图书馆事业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利用互联网思维对电子文献进行再开发,致力于适合可以外借的电子书平台、电子设备等,确保电子文献馆藏数量稳健增长。

猜你喜欢

馆藏纸质图书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图书推荐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