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阴阳属性中的哲学智慧

2019-04-25钟岳文

月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易经周易阴阳

钟岳文

《易》,又称《周易》,是“十三经”之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此书颇为喜爱,《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马王堆帛书《周易》之《要》篇也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说法。《论语·述而》更记载孔子的言论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认为这部书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意义。那么,如此受孔子重视的《周易》,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周易》名称解读

今天见到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谓“传”就是对“经”的解释,这与《春秋左氏传》的性质相同。在阐述《易经》和《易传》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周易》这个书名做个解释。

“周”主要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周代,二是循环往复(《周易·系辞下》:“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三是周知万物(《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四是周密。后世学者研究认为,“循环往复”的方法和“周知万物”的特征是“周”字的主要含义。

再说“易”字。清代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中有言:“易有三义,易简,变易,不易。”《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秘书》的这句话说明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日月交替和变化开始的,而且这两种天体的运行与古人的生活也联系得最为密切。但是,如果只有变化,或者所有事物都存在于绝对的变化之中,那么事物也就变得不可知了。因此,《六十四卦经解》在提出“变易”之义时,又提出“不易”(即“不变”)作为“变易”的对立面。这一道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关静止与运动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重要的是,《周易》通过分析的方法,将任何事物都分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以理解和阐释,而对立统一规律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这样,《周易》就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还能够通过对立与统一的规律使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变得简单清楚。因此,“变易”的“不易”是世界观,而“易简”是方法论,“易简”存在于“不易”与“变易”之中。人们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和演绎,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预知未知世界的部分情况。

也就是说,《周易》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不断“变化”的方法,拓展、深化人们对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的认识。

此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概念,在古人眼中充满了模糊性和抽象性。而《周易·系辞上》则明确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也提出“易以道阴阳”。可见,《周易》在认识上的意义就在于它将“道”分为阴阳两种对立的形式,使“道”从“不可道”的神秘中走出来,展现出人们可以认识的世界面貌。《周易》的基本元素是阴阳,根本方法是阴阳,本质内容和符号特征也是阴阳。《周易》就是通过对阴阳两种属性的解释来揭示天、地、人的生存逻辑与发展变化的,它代表着那个时期人们探索、认识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也记载着那个时期人们认识世界的经验和体会。它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对立统一的方法,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预先做出吉、凶、悔、吝等判断,其目的是劝善惩恶,避凶趋吉。

《易经》的内容和性质

《易经》的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并撰写爻辞。

在古人心中,天地、男女、昼夜、炎凉、上下等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概念,都体现着普遍性和相互对立的矛盾性。根据这种直接感受和朴素的观察,古人把宇宙间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阴、阳两种符号表示:阳为“”,阴为“”,象征着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和现象。

在此基础上,古人以阴、阳两种符号为“爻”,每三爻叠成一卦,于是就有了“八卦”这一概念。八卦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分别是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为了便于记忆,《周易本义》中还记载了《八卦取象卦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

乾卦的卦形为三阳,主要象征天,其性质为“健”(刚健)。此外,乾卦还象征老父親、西北、秋冬之交等等。

坤卦的卦形为三阴,主要象征地,其性质为“顺”(和顺)。此外,坤卦还象征老母亲、西南、夏秋之交等等。

震卦的卦形为一阳二阴,主要象征雷,其性质为“动”(奋动)。此外,震卦还象征长男、东方、木、春天等等。

巽卦的卦形为二阳一阴,主要象征风。而风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巽卦的性质为“入”(潜入)。此外,巽卦还象征长女、东南、春夏之交等等。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方向,就是取“入”这个意思。

坎卦的卦形为一阳包含在二阴之中,主要象征水,其性质为

“陷”(低陷),也是“险”。此外,坎卦还象征中男、北方、冬季等等。

离卦的卦形为二阳在外,一阴含于内,主要象征火,其性质为“附”(附着)。此外,离卦还象征中女、南方、夏季等等。

艮卦的卦形为二阴在一阳之下,主要象征山,其性质为“止”(静止)。此外,艮卦还象征幼男、东北、冬春之交等等。

兑卦的卦形为一阴在二阳之上,主要象征泽,其性质为“悦”(喜悦)。此外,兑卦还象征幼女、西方、秋季等等。

此后,又将八卦两两相重,就成了六十四卦。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就是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这六十四卦除了卦象、卦名之外,还有卦辞和爻辞。所谓卦辞就是解说这一卦的基本内容的词句,所谓爻辞就是说明每一爻的性质和内容的词句。

六十四卦卦象中的六爻,顺序自下而上,分别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中初、二、三爻为下卦,也称内卦;四、五、上爻为上卦,也称外卦。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现举一例加以解释:如《易经》中的第一卦,为卦象,卦名为乾,卦辞为“元亨利贞”。六画均为阳爻,都称九,下第一画称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第二画为九二,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其余各爻分别称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并各有爻辞。

据现代学者研究,卦辞和爻辞中所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特别是《乾》卦爻辞,更以龙象的变化来表现人政治生涯的起伏升降。这些比喻,都是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同人事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试图在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寻找某种共通的东西,或借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人事活动的规则。其背后蕴含的观念就是天道与人道具有一致性,这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第二类是讲人事的得失可以转化。卦辞、爻辞中涉及许多对立的事物,如泰否、损益、吉凶、往来等。《易经》认为,这些对立事物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思想。例如《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平陂、往复是两对对立面,但它们之间可以转化,因此,虽处于艰难不利之境,也可以无咎。

第三类是提出某些行为准则,对人有劝诫之意。如《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初六爻辞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强调人有谦卑的品德,则可以取得好的结果。又如《益》卦九五爻辞说:“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是说对人诚信,有慈惠之心,自然吉利。

可以看出,《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含有某些逻辑思维,反映了当时人的世界观。《周易》被认为是讲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事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人生修养的典籍,都是由此推衍出来的。

关于《易经》的作者,是一个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比较熟悉的说法如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爻辞,但都不是定论。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易经》是当时掌管卜筮的人,于每次占卜之后,将所得的兆象和占断的词句记录下来;到年终,将积累的筮辞和卜辞进行整理,看其有多少条已经应验。已经应验的则筛选出来,作为以后卜筮的參考或依据。经过无数次的筛选、编排和文字加工,最后形成了《易经》。有人提出《易经》的编纂出于周朝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易传》的内容和意义

现存的《易传》共七种十篇,包括《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言其为《易经》的羽翼,有辅助的意思,表示其创作宗旨是为解释《易经》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十翼”在解释《易经》时各有一定的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文言》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彖》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每卦的要旨。《象》也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系辞》因自身篇幅较长,被分为上下两篇,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对《易经》的各方面内容做了较为全面、可取的辨析、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的大义,简言之,其主旨在于发《易》义之深微,示读《易》之范例。《说卦》是阐说八卦象例的专论。《序卦》旨在解说《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的意义。《杂卦》即打散《序卦》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分成三十二组,两两对举,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总之,《易传》是今天人们研究《易经》最重要的“津梁”。

关于《易传》的作者,唐以前多认为是孔子,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也记载:“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然而,到了北宋,欧阳修第一次对《易传》为孔子所作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此后,关于《易传》作者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期间,且非一人所为。

《易传》是从哲学的高度解释《易经》的,它使《周易》的内容逻辑化、系统化,也使《周易》从最初的卜筮之书最终发展为一部哲学著作。

我们今天读《易传》,可以发现很多哲学问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首先,一阴一阳之谓道。

前面说过,《周易》的基本元素就是阴阳,《易传》则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阴阳学说,以阴阳范畴解说《周易》的卦象、爻辞,并概括出一条总原则,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就是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这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称为“道”。正因为如此,我们观察事物的性质就要从阴阳(正反)两个方面去看,既要看到阳(正)的一面,又要看到阴(反)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就是以偏概全、见仁而不见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可见,《易传》主要强调的是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反相成、互济互补、和谐统一。当阴阳两种势力配置得当,协调相济,形成一种优化组合时,便会出现和谐的局面,从而使事物得以亨通;相反,就会使和谐局面受到破坏,以致发生冲突。因此,《易传》把“保合太和”作为最高的价值理想。“保合太和”就是使各种矛盾保持最佳的和谐状态,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物极则反。

《易传》看来,在事物盈虚消长的变化过程中,总是由于发展到顶点,而向其自身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个道理易学史上称为“物极则反”。《易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此命题,但却阐发了这一思想。如《象传》中指出,《乾》卦六爻,从初爻到上爻,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五爻表示达到了高贵的地位,大有作为;但再往上发展,达到上爻即顶点,就要走向反面,此即“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后来,孔颖达对此句加以阐发:“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周易正义·乾》)应该说这个阐发是符合《象传》本义的。“物极则反”,我们今天常称作“物极必反”,在古人眼中它被认为是一条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第三,忧患意识。

基于对“物极则反”法则的认识,《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认为殷周之际,社会剧烈变动,天命转移,政权更替,所以《周易》充满了忧患意识,人们只有“惧以终始”,不忘忧危之事,才能在危机中保平安。又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是认为《周易》的作用就在于使人知道警惕戒惧,明白忧患与事故。后人十分重视《周易》中提出的忧患意识,将其视为处理人生际遇的准则。所谓忧患意识,是说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困境,都应时刻怀有警惕之心,即使处于逆境,也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易传》又提出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第四,趋时尚中。

为了避免倾危,保持安宁,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易传》提出要趋时尚中。所谓“时”,即时机、时运、时势,“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须“与时偕行”“变通趋时”。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易传》特别推崇“中”,要求人们“执中守正”。应该说,《易传》中的“时中”理论,较之“中庸”又进了一步。

第五,“精义”“利用”“崇德”三者并举的人生价值论。

“精义”反映着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获得知识的途径。知识是人安身立命的理性工具和基础,“精义”正是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肯定。“利用”是指人自觉地用科学知识作为手段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改善生活境遇,提高生命素质。人的自然生命是其人格价值的载体,无视自然生命的质量,也就否定了道德价值的生理基础。“崇德”是人格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精神归宿。《周易·系辞下》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将知识、生命、人格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丰富动态的价值理论体系,这对于克服假、大、空的理论说教,避免物质享乐主义,都具有积极意义。

《易传》中还提出天人协调论,主张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人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然面前有所为,又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能破坏自然。此外,《易传》中的很多名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至今仍被传诵,影响很大。

小 结

《周易》及易学所形成的哲学世界观,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人观察、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可以说,《周易》为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体系的要素包括刚健有为、中和思想、崇德利用、天人和谐等,其中刚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中和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天人和谐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几个方面,又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总之,《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对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形成,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易经周易阴阳
我所认识的《易经》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