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城:烧“红”煤砂罐,燃“非遗”星火

2019-04-25蒙增师

三月三 2019年1期
关键词:仫佬族技艺

蒙增师

“把烧红的煤砂罐放到一个事先放着生松枝的炉坑里,烫出的青烟,就可以给烧制好的罐子釉上黑釉。”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举行的煤砂罐煅燒开炉仪式上,四把镇四把社区三堆屯66岁的民间工匠吴昌术向村民们传授从寻找原料、碾粉、配料到制坯、煅烧、过釉等煤砂罐制作技艺,点燃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火,深受欢迎。

仫佬族聚居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过去人们常用煤炭作为燃料,而铁锅等金属炊具耐不住煤中硫的腐蚀,于是仫佬族群众开始用煤矸石和当地特有的白泥等原料来制作煤砂罐。“煤砂罐能耐煤硫的腐蚀,且价格便宜。”吴昌术说。煤砂罐的制作和使用与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仫佬族人民特有的产物。

明嘉靖年间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一书中说,仫佬族人“掘地为炉燃烧白炭”,白炭即无烟煤。以前,仫佬人家的地炉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不熄火。白日里添一次煤,煮饭、炒菜、烧水等用火方便。晚上在锅里放上适量的水和米,第二天早上就有早粥可吃;如果是放上水和菜、糠,则在天亮时便可以熬得一大锅猪潲。一年四季,地炉都有用场:春天防潮,夏天雨季烘干湿谷,秋日烤红薯、萝卜干、干菜,冬天取暖。寒天过年过节,亲朋欢聚,围坐地炉旁吃火锅,别有一番风味。

吴昌术的童年处于煤砂罐发展的鼎盛时期,村里的煤砂罐作坊很多。14岁时,他开始学习制作煤砂罐,不到19岁就熟练地掌握了煤砂罐的造型、制坯、煅烧、烧釉等技艺。成年后,他不断探索创新,融合仫佬族文化特色,在煤砂罐生坯上刻画各种花草图案,造型美观大方,颇受欢迎。1971年,吴昌术把煤砂罐拿到集市上销售,每月收入60~70元。“在当时,一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20多元。”吴昌术一脸自豪地说。

“煤砂罐价格便宜,耐煤中硫的腐蚀,耐使用,用其煮饭,隔夜不馊。在以前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吴昌术如是说。

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生产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煮食物及储藏粮食。煤砂罐的种类有用于煮饭的瓮口罐、篱耳罐,炒菜用的横柄扁罐、双耳扁罐,烧茶用的大、中、小牛头罐,蒸糯米饭用的饭甑罐,装酒用的壶罐,酿酒用的酒甑罐,烧热水、熬猪潲的高罐等,品种多达20多种。在20世纪90年代,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有几个至十几二十个煤砂罐。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各种物美价廉、耐煤硫腐蚀的合金锅的出现,煤砂罐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制作煤砂罐作为一种行业也失去了其生存的社会基础,制作煤砂罐的作坊也已倒塌,煤砂罐制作工艺濒临失传。目前,仫佬山乡民间能熟练掌握整套煤砂罐制作工艺的师傅寥寥无几,代表人物有四把镇四把社区三堆屯的吴才好、吴昌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走技失”o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加大力度开展仫佬族文化挖掘、抢救、保存和传承工作,通过对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等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着力让“非遗”传承能够源远流长,使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2018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还出资给煤砂罐代表性传承人新建烧窑,为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提供条件。

“我有信心把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看着一个个“新鲜出炉”的煤砂罐,吴昌术信心满满地说。

仫佬族煤砂罐的制作和使用,以前不仅在仫佬族村寨流行,而且全县的汉、壮、苗、瑶等各族群众同样喜爱。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体现了仫佬族人民高超的生产技术,也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接受、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因此,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2012年5月,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仫佬族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