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探究

2019-04-25雷佩然

关键词:法治意识培养对策初中道德与法治

雷佩然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文化知识积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学生受年龄和社会经历限制对法治认知相对薄弱,他们容易受外界不良诱惑影响,同时可塑造性也比较强。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01-02

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而且关注法治生活的体验,更强调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渗透,明确提出青少年要树立法律信仰,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初中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需要立足教材内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结合学科素养在关注学生的法治意识基础上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自主发展,以使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课前引导、课堂辩论、课后实践拓展三个方面进行培养,最终提高学生的法治综合素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综合素养及实践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自觉增强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从而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意识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

初中学生由于其身心特点,更需要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①初中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可能有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②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③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的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④学生对依法维权认识和行为方面可能会有偏差。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亟需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保证他们的人格尊严等各种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法、懂法,并通过自我认知和实践运用等完善法治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全面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兴,民无法不立,法治对于个人成长及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初中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是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治意识培养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社会发展不均衡的今天,生活中充斥着众多诱惑,对于抵抗能力弱的中学生来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科学引导,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以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及学习效率,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1.课前通过多种方式普法宣传进行态度引领

相关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是成正向比例的,态度正分,那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学习的引领,吸引学生对课程中的法治内容产生興趣,以培养学生对法治社会及法治理念的认同。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播放法律短剧、法律案例,组织法治知识演讲、法治知识作文比赛,邀请法治专家到校进行法治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法治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观看庭审录像了解人民法院审判过程、参观监狱等,让学生真实感受法律的权威。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拓宽学生的法治学习渠道,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课前法律一分钟”活动,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了解社会法律热点新闻,例如“昆山龙哥反杀案”中,于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法治事件,

如校园中高年级学生凌霸低年级学生,通过堵截等从低年级学生要钱,或在学校饭堂强行插队等,是否属于违法行为?面对在学校小卖部购买到过期食品、宿管人员强行搜查书包等侵权行为,应该怎样应对?学生通过对社会上、生活中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对违法事件的判断,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综合感知能力。

通过课前的引领认知可以使学生对法治意识问题产生深厚兴趣,在心灵、智慧碰撞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法治意识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及判断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法治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增强法治认同感。

2.课堂通过对典型案例辩论、讨论进行思维提升

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思维进行飞跃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思维的引导提升,在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核心素养引导下课堂教学主要以灵活教学、创新教学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对法治意识产生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也是学生法治思维创新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在利用有启发性的典型案例,并进行课堂环节的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法治思维灵性,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对策的实施,在帮助其提升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参与到法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学习及培养进行适度指导,引导学生在参观、案例讨论、专题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以使法治意识基础知识与法治意识思维融合。

中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加强,有一定的法律理论知识后,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辩论、大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如在讲授“法不可违”时,可以用2017年郑州市医生杨某劝阻在同一电梯内吸烟的段某,二人发生言语争执,二人分开后,段某心脏病发作猝死。先让学生进行辩论分析医生杨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再呈现人民法院一审、二审的判决结果,以辩论增强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同样的案例可以运用在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上,通过让学生讨论二审改判的意义,明确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实例让学生讨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如一人因殴打他人造成轻伤的,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一人因殴打他人造成死亡的,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此时要接受的是刑罚。通过案例对比可以让学生区分不同法治意识的本质,并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后自然会认知到犯罪的危害,在生活中自觉杜绝不良行为。课堂的辩论、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提升法治意识,并实现全面发展。

3.课后通过参与实践进行拓展迁移

课后对法治意识的拓展与迁移是对课堂法治意识培养的补充。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法治意识内容在課程结束后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高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习惯的养成。课后的社会实践任务的布置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将法治意识融入到生活中,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如在一堂法治意识课程讲授后,教师可以自制案例微课小视频让学生课后进行观看,并分析里面的法治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网络查找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法治案例的搜索,并认真观看,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进行法治分析,并将自己的分析与专业人士的分析进行对比,以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法治意识。

此外,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法治学习渠道,通过社会活动的参与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并将教材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实践形成对法治意识的深入感知,提高法治意识及法治技能。可以组织模拟法庭,也可以组织模拟听证会。如在讲授“民主决策”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模拟听证会,请物价局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参加,就食堂的饭菜是否应该涨价进行听证会,在各方代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由主持人结合饭菜是否应该涨价进行合理合法论证,课后模拟听证会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法治辩证思维,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在冲突过程中得到强化。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将理论法治内容应用于实践,以使法治意识落到实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利用课前引导、课堂辩论、课后实践拓展等渠道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法治意识培养,通过与学生贴近的生活案例提高学生对法治意识内容的兴趣,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课后锻炼。通过“课前法律一分钟”、辩论、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等活动实现学生对课堂法治知识的实践与创新,最终提高学生的法治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

[2]徐开颜.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标准审视(3).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总体框架·目标体现[J].中学政治教参考旬刊,2017.

[3]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

[4]龙大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8(25).

[5]曾广新,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J].考试周刊,2017(10).

[6]吴美玲,法治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79).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培养对策初中道德与法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