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探索

2019-04-25潘文彬刘宁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中华传统文化

潘文彬 刘宁霞

摘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营造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开发实施“物型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彰显、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物型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54-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显现及物化遗存,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好教材”。这些年,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营造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改变课堂的教学生态,形成学习、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传递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声音,培育具有中国灵魂的合格接班人。

一、在物型课程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围绕“天性小班,真实儿童”的办学理念,努力创设符合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生态环境,营造“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能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型课程。校园里,有“功夫林”“棋盘”“竹石林”等一些校园景观,每一个景观,每一个角落都融入了不同的中华文化元素,并且以儿童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一道道富有文化气息和育人价值的校园风景线。师生徜徉其中,心灵得到一种浸润,自然就获得一种文化的滋养。

1.呈现主题

学校的教学楼共有四层,每一楼层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设计成一个主题连廊。一楼“美丽中华”,用一幅幅画卷展示了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每一幅画卷配有相关的古诗词。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诵读古诗词,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和诗词文化的魅力。同时,在楼顶的横梁上展示了中华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人情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二楼“武韵中华”,展示武术发展史、武术名家、中国兵器,以及学校武术社团参加的武术活动、比赛的图片,还摆放了供学生体验的武术动感游戏机,让学生随时可以和虚拟的武林高手过招,感受中华武术的精深和乐趣。三楼“墨香中华”,连廊南端,整面墙用木质材料雕刻出各种字体的“书”,错落有致,旁边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介绍,自古“书画是一家”,当然少不了各种绘画方式的介绍,山水画、花鸟画,异彩纷呈。四楼“活力中华”,体验音乐的美妙律动,校歌的哼唱,歌曲的欣赏,学生在这里感受音乐的美妙与高雅。主题分明的四大连廊,展示了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2.形成课程

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做成了课程,选取了一定的文化元素,与学校课程结合,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育人价值。每一楼层的文化主题都是一种课程。“美丽中华”既是古诗词课程,又是传统节日的课程,也是民风民俗的课程。学校将地理知识、中华诗词和民族风情呈现于廊道之中,供学生学习探究。“武韵中华”则是中华武术课程,阳光体育课间的武术操,在这里能找到每一动作的来源,学生流连其中,中华武术的精神与气质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墨香中华”即为书画课程,书法与绘画相聚于此,学生徜徉其间,既能感受到中华书画香飄四溢,还能动手在青石板上临帖写一写,在电子画板上画一画,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与创造的快乐。“活力中华”为音乐课程,学生可以在此欣赏音乐,高唱低吟,还可以通过体感游戏机,随着音乐自由舞蹈,享受音乐的律动。每走完一条连廊,都好似体验了一节别样的传统文化课,这种边走边欣赏、边学边体验的课程形式,让中华传统文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播撒于每位师生的心间。

3.知行统一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若只以视觉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内容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三楼的“墨香中华”连廊中,设置了一排水写砚台,配有毛笔、电子字帖等装备,供学生自由临写。如何让这些文化元素更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呢?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文化元素融进这些活动中。2017年上半年,南京市建邺区德育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发掘校园物型课程的育人功能”。活动前期,各班班主任让学生对各楼层主题文化进行学习研究。活动时,每班随机选出几位学生参加现场知识竞赛。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现场会知识竞赛的方式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并且这种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二、在学科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材和课程是两大关键。没有教材,教学就没有依傍;没有课程,教材就会被束之高阁。近年来,学校积极构建促进学生自然生长的“儿童问学课程”体系,从课程顶层架构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课程构建、学科课程、儿童现实生活相融合,优化课程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找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1.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从实际出发,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现有的各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开发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语文组在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生源状况,研究开发了《雅韵》语文校本教材,深得学生的喜爱。这套校本教材将儿歌童谣、中华经典诗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记诵,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美术组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研究开发了《中华传统节日》美术校本教材,筛选了12个中华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欣赏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营造节日氛围,并能够用自己的绘画去创造、表现节日的美丽景象。综合实践学科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学科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新鲜出炉,在南京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体育校本武术课程的一到六年级课程框架也已形成并付诸实施。

在“快乐周三”社团课程中,学校开设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课程,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传承文化,涵养品格。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更是解放思想,打开校门,聘请专业老师来校执教。例如,学校聘用专职武术老师,有计划地在一到六年级的体育课时中进行校本化课程实施,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特色武术运动。武术特色校本化课程的扎实推进让学校收获颇丰:在2017年南京市阳光体育节校园武术(龙狮会)跆拳道比赛中,获小学组集体规定长拳一等奖;在2018年南京市阳光体育节校园武术(龙狮会)跆拳道比赛中,获龙狮项目集体规定套路一等奖第一名。今年,学校还有4名武术队员被推送到南京市清凉山体校,为高级别的训练队伍输送了人才。

2.开展教学研究

学科课程强调“以问为引擎、以问为主线、以问促思、以问生智、以问全性”,着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启用智慧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勇气、乐于求知的精神,进而为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教学生学习传统技艺,更是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在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二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生硬地讲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找寻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丰富现代儿童的学习生活,与现代文化和儿童生活相融通。三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时,我们认识到仅靠一门学科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尝试打破学科的壁垒,模糊学科的界限,整合教师的资源,尝试开展合作教学,便成了又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样态。

3.加强教师培育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师是关键。除了争取外援,学校还创造条件培育自己的教师,邀请专家走进校园为教师开办讲座,增加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专业课程,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实施书法课程时,大部分教师的书法基本功不夠,没有底气,也没有能力走进课堂教学生学习书法。于是,学校和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聘请书法家走进校园,对语文老师进行书法培训,从教学握笔姿势开始,手把手地教学书法。一学期下来,教师们的字大有长进。我们相信,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学校的书法课堂上站立执教的一定是自己的老师。

三、在活动课程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种润物无声,一种自然的熏陶与传承。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渗透在儿童乐于参与的游戏化的情境与活动之中,让儿童亲历过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享受快乐,获得滋养。为此,我们在开发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尤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序列性、开放性、灵活性,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每次活动课程的实施,总是从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开始。首先,教师们事先学习,通过搜集资料最大限度地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梳理整合资源,精心设计适合小学生的活动内容,同时给校园穿上相应的节日盛装,还原中华传统节日的情境,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其次,从节日的由来开始,带领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活动、相关诗词、民族歌舞等,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领略节日的乐趣。

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参加全校性的活动体验,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节日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省能力。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下,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认同感和践行力,并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漫谈少先队活动课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