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真题分析的二轮专题复习策略
——以“遗传规律综合”专题复习为例

2019-04-25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配子同源定律

四川

高考二轮复习的总目标通常是学生能够构建知识体系,以体系统领知识,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是高考二轮复习的总要求与特点。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如何提高专题复习的针对性、系统性,如何提升复习效率与效果,如何提升学生考试应答能力,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以高考真题为载体,在对高考真题考查内容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拆分主题、分块复习”以及“回归真题、实战提升”三个步骤,对各专题进行主题式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下文以“遗传规律综合”专题的复习为例,简述二轮专题复习的三步操作方法。

1.第一步: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笔者搜集近年高考试卷中关于“遗传规律综合”的所有试题,对所考内容进行整理、并结合《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等要求,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汇总,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以2018年全国卷为例,卷Ⅰ中第32题以遗传学模式生物果蝇为命题材料,以三对性状的遗传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特点的理解(第一问),基因定位(第一问),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判断方法(第一问、第二问),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及判断(第三问),以及遗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书写(第二问);卷Ⅱ中第32题以家禽为命题材料,以ZW性别决定及遗传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特点及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第一问),遗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书写(第二问),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及基因间相互影响所致的特殊遗传的分析(第三问);卷Ⅲ中第31题以二倍体植物的四对相对性状为命题背景,通过四个组合的杂交实验及结果,充分考查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第一问、第二问),基因定位(第一问)。

综合上述三套试卷可知,“遗传规律综合”试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有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及对二者本质的理解、伴性遗传、遗传实验方案的设计、基因的定位以及特殊遗传五个板块。结合2017年全国卷进行分析,遗传规律部分试题还考查学生对从性遗传的理解[如2017年卷Ⅰ第32题(1)]、对遗传系谱图的理解[如2017年卷Ⅱ第32题(1)]、基因频率的理解与计算[如2017年卷Ⅱ第32题(3)]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这几个板块内容进行整合,理清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继而构建“遗传规律综合”专题的复习路径及体系(如图1),以此增强复习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图1 遗传规律复习路径及体系

2.第二步:拆分主题、分块复习

2.1 拆分主题

将复习总体系进行主题拆分,将大专题拆分为小专题,以小专题形式逐步突破,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将“遗传规律综合”专题拆分形成如下六大主题,并对各大主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细化。

(1)主题一: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学基础知识

(2)主题二:遗传规律本质的理解

(3)主题三:遗传特殊情况(特殊比例)

(4)主题四:伴性遗传(特殊情况中的特殊位置)

(5)主题五:基因的定位

涉及主要知识:

①两对基因的定位(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

②一对基因的定位(常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XY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

(6)主题六:遗传实验及方案设计

2.2 分块复习——基因的定位

该部分内容主要有两类题型:一是判断决定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所在位置(即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二是判断决定某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在具体染色体上的位置(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XY染色体同源区段)。

(1)探究两对基因位置(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这类试题命题的核心是考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只有当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才具备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遗传特点;否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遵循“连锁与互换定律”(即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特点)。

故此类试题解题的核心是设法获得双杂合个体(如获得AaBb),然后判断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判断时可采用“双杂合个体自交”或“双杂合个体测交”两种方案。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个体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如AaBb个体产生的四种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 = 1∶1∶1∶1),故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9∶3∶3∶1(或变式比例),或比例相加之和为42;其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1∶1∶1∶1(或变式比例),或比例相加之和为22。

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个体不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不具备自由组合定律特点,只能产生两种配子或两多两少四种配子,体现出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特点,如图2。

图2 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时双杂合个体产生配子情况及比例

(2)探究一对基因位置(可位于常染色体、仅位于X染色体、仅位于Y染色体、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

这类试题命题的核心是考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里的“与性别相关联”有两层意思,一是“每种性状中雌雄个体数量不相等”,二是“两种性别中显隐性比例不一致”。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相应个体的后代中,每种性状在个体中雌雄数量相等,或是两种性别中显隐性比例一致。

因此,这类试题解题的核心是①设法判断性状的遗传是否与性别相关联(正反交);②若相关联,应设法在其子代中显示出这种关联性(隐性配子测交法)。

【情景一】若未知某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则采用“正反交”方法,通过对正反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该对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分析过程如表1:

表1

【情景二】若已知某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则采用“隐性配子测交”的方法,通过母本提供一个隐性配子,显示出父本细胞中基因所在的位置。(注:不能选择由父本提供隐性配子,因为母本同源染色体相同,无法显示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差异性)

其实质为母本提供隐性配子a或Xa,将父本细胞中存在的AA或XAY或XAYA显示出来。

分析过程如下:

选用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其杂交结果如表2。

表2

3.第三步:回归真题、实战提升

在分块复习之后,进行“实战提升”,其意图是通过高考真题对复习内容进行印证、对学生掌握情况及复习效果进行评估与检测、对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的实战能力进行提升,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环节,教师将历年高考试题中与“基因定位”相关的试题进行分类汇总,制成课堂检测卷或作业习题,分发给学生进行检测。“基因定位”类相关试题主要有如下四个题型:

(1)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还是两对染色体上,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31题(题略);(2)判断某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2题(1)(题略);(3)判断某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如2015年山东卷第28题(1)(4)(题略);(4)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4.小结

以“真题”为知识的梳理起点,通过构建体系进行专题式复习,可提高二轮专题复习的系统性、逻辑性与针对性;通过真题的实战演练,能有效提升复习效率与学生的应答能力。上述内容只是复习的简要操作流程,教师在备考过程中应适当填充内容、拓展试题,提高复习的全面性。

猜你喜欢

配子同源定律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双杂合子自交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倒霉定律
配子法中产生重复计算的解决策略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基于“G—4联体”适配子探针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Pb2
耐人寻味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