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系统风险评价方法

2019-04-25周录文金彦兆唐小娟王军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年4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水量灌溉

周录文,金彦兆,唐小娟,王军德,王 英

(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兰州 730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利用向高效益、高产出行业的转移不可避免,农业灌溉用水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先后建成了大量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如甘肃“121”集雨节灌工程,宁夏“径流窖灌”农业,陕西“甘露工程”,内蒙古“112”雨水集流工程等,为同类地区进行雨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十分成功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不高、系统集成度不够、水质处理设施耐久性不够、利用风险管控不到位等问题。为此,系统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系统构成、作用与基本特征,准确辨识风险来源、风险种类、风险特征及其风险形成过程,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风险评价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有效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过程的风险管控,对提高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农业灌溉保证率,实现雨水补充灌溉工程系统的科学规划、设施的有机匹配和效益的永续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系统构成、作用与基本特征

1.1 系统构成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系统主要由集水、蓄水、净水、供水、用水等子系统构成。其中集水子系统包括现有屋面、庭院、场院、道路等弱透水面和规划建设的混凝土专用集流面,蓄水子系统包括水窖、水池、涝池等设施,净水子系统包括沉沙池、过滤器等,供水子系统包括首部加压设施、供水管网等,用水子系统包括给水栓、喷头、滴头、滴灌带等终端灌水器。

就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系统总体而言,集水子系统用于收集水量,蓄水子系统用于储存水量,二者共同保障灌溉系统的水量需求,属于水量安全范畴;净水子系统用于去除水中各种杂质,满足灌溉系统对水质的要求,属于水质安全范畴;用水子系统则负责对作物生育期水分需求的精准供给,属于水量、水质安全基础上,对作物生长水分需求的具体落实。除此之外,包括加压供水设施、供水管网系统在内的供水子系统则主要负责从水源到田间灌水点的水量输送,对水量、水质安全以及水量的适时、适量供给和配置影响不大,不会对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与效益发挥带来风险。

1.2 系统作用

对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而言,天然降水是工程实施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只有辅以足够的集流面,规模适度的需水设施,才能为实现定时定点定量供水提供先决条件。首先,就水量而言,天然降水是前提,而集流面、需水设施是保障,对确保灌溉总水量满足要求以及作物生育期各需水时段的水量足额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次,就水质而言,不同的灌溉方式对灌溉水质具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喷灌、滴灌系统对水质的要求更高。为此,在系统中设置沉沙池,主要用于对来自于集流面的泥沙、杂草等各类杂质的初级沉淀处理;在供水管网首部设置过滤器,主要用于对水体中细小泥沙颗粒的二次过滤处理,以便满足灌溉水质要求。第三,设置在供水管网末端的灌水器,则主要用于向作物根部定时定点定量地供给作物各阶段生长发育所需的水量。

1.3 基本特征

虽然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是一项小微型水利工程,但其工程系统构成却相对复杂,而且各子系统及其构成因子之间关联度大、制约机制复杂,工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设计降水量的确定性、集流面面积与蓄水设施容积的关联性、年际间不同品种作物需水的差异性、作物对不同灌溉方式的适宜性及其由此导致的工程可供水量、灌溉需水量的不确定性。

首先,设计降水量具有确定性。尽管降水具有随机性,年内降水量、降水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但对特定区域而言,不同频率的降水量却为定值,这就导致与设计灌溉保证率相对应的降水量也是一个定值,具有确定性。其次,集流面与蓄水设施容积具有关联性。当采用长系列方法进行工程设计时,集流面面积与蓄水设施容积之间存在合理匹配与最佳匹配等技术问题,即集流面积与蓄水设施容积具有关联性,在规划设计上存在多种组合,但对已建工程而言则为定值。第三,不同作物需水量、需水过程存在差异性。年际变化导致作物品种发生变化,灌溉需水量、需水过程也发生相应变化。第四,作物对不同灌溉方式的适宜性。灌溉方式决定灌溉制度,不同的灌溉制度具有不同的灌溉需水量和需水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一方面,不同年际间种植作物与灌溉方式的变化将使得灌溉需水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尽管已建工程集流面积、需水设施容积均为定值,但随着灌溉需水量、需水过程的变化,将导致可供调蓄供给的水量发生变化。为有效解决这种年际间作物品种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影响,在具体工程设计中,一般按最不利作物需水量、需水过程进行设计。

2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辨析

2.1 风险要素识别与风险源辨析

与所有风险的存在一样,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的风险同样存在灾害体、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大要素。对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而言,风险主要来源于灌溉水量的不足、水质对灌溉方式的不适应以及水量适地适时适量供给和配置的保证程度。从工程的基本特征来看,其风险主要存在于资源禀赋、工程保障、作物品种更替、灌溉方式适宜性和运行管理等环节。

天然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和降水数量的不确定性是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首要风险和最大风险。首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完全依赖于天然降水,即降水是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前提,由于极端干旱天气引起降水量的减少势必成为实施工程的主要风险,而降水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则进一步增加了实施该类工程的风险度。其次,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各分项工程集流面、蓄水设施数量与规模、设计标准与建设质量以及水质处理设施与设备对规划供水水量和水质的满足程度,也是影响该类工程的主要风险。第三,由于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最不利作物需水量、需水过程进行设计,因而使得年际间作物品种变化有可能造成可供水量的富余,继而降低工程其他环节风险发生的可能。第四,不同的作物品种对灌溉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得作物对灌溉方式的适应性抑或是灌溉方式对作物水分需求的有效性也成为工程的重要风险源。第五,包括工程规划、方案编制、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同样对水量供给与配置以及水质保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 风险种类及其主要诱因

从前述分析可知,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的风险主要包括水量风险、水质风险、作物风险以及灌溉风险。首先,就水量风险而言,引起水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涉及实际降水量低于设计降水量、集流面面积与蓄水设施容积不足、工程建设标准偏低、运行管理不到位等,前述诸要素中任何一个环节保证程度和可靠性的降低,都将不可避免地直接导致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可供水量减少、供水保证率降低,继而引发水量风险。其次,就水质风险而言,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一般采用“蓄前物理拦截,蓄后自然沉淀,用前设备过滤”的水质净化、沉淀与过滤处理过程,但处理设施、设备之间有序衔接、拦截处理的有效性与处理误差的累积,以及设施与设备长期运行引起的性能降低、部分功能丧失、处理能力下降等都将可能成为导致水质风险的主要诱因。第三,就作物风险而言,由于工程本身按照最不利作物的需水量、需水过程进行设计,因此,其作物品种的年际变化不仅不会引起相应的风险,而且这种变化有可能出现水量富余并抵消其他相关环节引起的风险。第四,就灌溉风险而言,在灌溉方式确定后,年际间作物品种变化有可能引起二者之间的不相适应与不相匹配,由此影响作物需水的适地适时适量供给与配置,继而带来相应的风险。

2.3 风险形成过程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要素、风险源的复杂性、风险种类的多样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形成过程的复杂多变性。

(1)水量风险。水量满足与否始终是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关键性控制要素与晴雨表。首先,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250 mm,灌溉保证率75%的前提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10)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为提高灌溉保证率、降低雨水集蓄利用风险从技术层面提供了保障;尽管如此,降水的随机性引起的水量风险仍然存在。其次,集流面、蓄水设施作为构成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主要工程措施,对保障灌溉作物需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在规划设计环节从技术层面对工程数量与规模提出了定量要求,然而,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实施环节,由于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工程设施数量与规模不足引起的风险依然存在。第三,工程设计标准、建设质量是提高集流面集流效率、蓄水设施防渗能力,实现保障供水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工程建设标准偏低、质量存在问题,则有可能引起可供水量不足,继而导致水量风险的发生。第四,建设与运行管护作为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的重要环节,对保障水量供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管理的缺失必将引起相应的潜在风险。从前述分析来看,水量风险的发生,除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外,同时还具有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年际间变化的动态性,一方面,在前述4个风险形成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独立发生,都将不可避免地直接引发水量风险,另一方面,水量风险的发生是前述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要素风险之间存在传递、消减、可叠加、不可叠加等复杂的变化、依存与制约过程。

(2)水质风险。灌溉技术的先进性对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前所述,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的“蓄前物理拦截”处理措施可有效去除径流水中的漂浮物、杂草等杂质,“蓄后自然沉淀”处理环节对去除雨水中较大颗粒泥沙具有很好的作用,“用前设备过滤”处理采用碟片式、筛网式、砂式过滤器等,可深度去除径流水中的细颗粒泥沙、各种漂浮物和絮状悬移质,保证水质满足高效节水灌溉要求。然而,工程设施结构与设备处理工艺对雨水水质的适宜性、设施设备本身的有效性、耐久性以及管理维护的不到位将可能共同导致水质风险的发生。由此可见,水质风险的发生是设施、设备、管理等与此相关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从而使得水质风险成为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的重要风险之一。

(3)作物风险。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灌溉水量要求和需水过程。对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而言,按最不利作物需水量、需水过程进行具体工程的设计,一定程度上为杜绝年际间作物品种变化引起的水量不足,避免由此引发的风险提供了可能,同时,由此引起的水量富余则有可能抵消其他相关环节引起的风险,继而降低系统水量风险。

(4)灌溉风险。对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而言,适地适时适量的水量供给和配置是工程实施的终极目标,而此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灌水方式即灌溉技术对具体作物的适宜性。不同的作物对灌溉方式、灌溉水量、需水过程具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而言,要求实现适地适时适量的精准灌溉。因此,在灌溉方式一定的前提下,由于不同年际间作物品种变化引起的种植模式、需水总量、需水过程变化与现有灌溉工程供水方式、供水范围、供水能力等方面的不相匹配、不相适应甚至较大差异等,都有可能成为形成灌溉技术适应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3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风险评价指标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完整、科学、准确地反映区域降水特性、工程特征、作物品种变化与灌溉方式、灌溉技术的适宜性,并能够对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风险进行多要素综合评价。结合前述风险要素识别、风险源辨析以及风险种类与风险形成过程分析,按照工程对实施水量与水质保障以及水量适地适时适量供给与配置等要求,从导致风险发生的资源禀赋、工程保障、作物品种变化、灌溉技术适宜性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出发,选择降水量、集流面面积、蓄水设施容积和工程设计标准、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管护等7个指标作为水量风险评价指标,选择沉沙池长度、沉沙池宽度、过滤器以及设施维护等4个指标作为水质风险评价指标,选择年际作物需水满足度作为作物品种变化风险评价指标,选择灌水方式的适宜性、灌水过程的匹配性、灌水时段的有效性、灌水部位的精准性与灌溉管理制度、灌溉运行维护等6个指标作为灌溉风险评价指标,依据各评价指标对水量风险、水质风险、作物品种风险以及灌溉技术风险的影响程度、形成过程和作用机理,建立由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3个层次组成的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见图1。

4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灌溉风险评估模型

4.1 水量风险评价模型

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量风险形成要素中,天然降水量、集流面面积、蓄水设施容积是其风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水量形成的过程风险;而以设计标准、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运行维护为主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同样对其风险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对水量管理的过程风险。在前述水量形成、水量管理的诸要素中,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劣或者管理的不到位都将直接引发水量风险,但从其风险源辨析及风险形成过程来看,不同要素引起的风险具有不同的特质,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其中,由于天然降水量和集流面面积的减少所带来的风险具有可叠加性;而蓄水设施容积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降水量、集流面面积之间的风险则具有不可叠加性;在包括设计标准、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管护等在内的管理风险中,由于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之间的有机关联,各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继而使得各因素引发的风险既可以传递,也可以消减。由此可见,前述水量形成与水量管理两类风险可以同

图1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风险综合评价指标

时发生且符合概率加法理论,同时满足非负约束要求条件。因此,根据概率理论,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量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Rim=max{[max(〈Rimp+Rims-RimpRims〉,Rimv) ×

〈1-Rimg〉+Rimg],0}

(1)

式中:Rim为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量风险度;Rimp为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降水量风险度;Rims为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集流面风险度;Rimv为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蓄水设施风险度;Rimg为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管理风险度。

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降水量、集流面积、蓄水设施容积和管理风险度分别可按公式(2)~(5)计算确定:

(2)

(3)

(4)

(5)

式中:Pii为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所在区域第i年实际降水量,mm;Pip为灌溉工程规划工程设计降水量,mm;Six为灌溉工程现状实际建成集流面面积,m2;Sip为灌溉工程设计集流面面积,m2;Vix为灌溉工程现状实际建成蓄水设施容积,m3;Vip为灌溉工程设计蓄水设施容积,m3;Rimgj为灌溉工程第j类管理措施风险度;Kimgj为灌溉工程第j类管理措施权重。

其中,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管理措施风险度根据风险形成过程与影响程度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考虑各风险构成要素在总风险中的占比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量管理权重及风险度见表1。

4.2 水质风险评价模型

对农业补充灌溉工程而言,对水质的要求虽不及安全饮水严格,但为配合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采用了“蓄前物理拦截、蓄后自然沉淀、用前设备过滤”的处理工艺。由此可见,沉沙池、过滤器成为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质处理的关键,同时,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则是水质满足设计要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沉沙池、过滤器工作原理以及运行维护的作用,由此引发的风险发生只可以叠加、传递,而不能消减。因此,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表1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水量管理措施风险评定标准及权重表

Riz=Rize+Rizg-RizeRizg

(6)

式中:Riz为灌溉工程水质风险度;Rize为灌溉工程水质设施设备风险度;Rizg为灌溉工程水质管理风险度。

其中,设施设备风险度可用式(7)计算确定。

Rize=RizelKizel+RizebKizeb+RizeqKizeq

(7)

式中:Rizel、Kizel分别为灌溉工程沉沙池长度风险度、权重;Rizeb、Kizeb分别为灌溉工程沉沙池宽度风险度、权重;Rizeq、Kizeq分别为灌溉工程过滤器风险度、权重。

其中,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沉沙池长度、宽度风险度可按公式(8)、(9)计算确定,过滤器风险度则根据定性评价结果量化确定。净水器风险度定性评价标准及设施维护风险权重见表2。

(8)

(9)

表2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质设施设备风险度评定标准及权重表

式中:Lix灌溉工程沉沙池现状实际长度,m;Lip为灌溉工程沉沙池设计长度,m;Bix为灌溉工程沉沙池现状实际宽度,m;Bip灌溉工程沉沙池设计宽度,m。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质管理风险度Rizg可根据表3定性评价确定。

表3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水质管理措施风险度评定标准及权重表

4.3 作物风险评价模型

如前所述,作物品种变化引起的风险在工程设计环节进行了充分考虑,其按最不利需水过程进行的设计不但不会引起风险,而且由此引起的水量富余还有可能抵消其他相关环节引起的风险,继而降低系统水量风险。为此,作物变化风险度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10)

式中:Ric为灌溉工程作物品种变化风险度;Wip为灌溉工程设计保证率时的可集水量,m3;Wic为灌溉工程当年种植作物灌溉需水量,m3。

4.4 灌溉风险评价模型

前已述及,灌溉风险包括水量的适地适时适量供给和灌溉管理两部分。从水量的适地适时适量供给来看,虽然在某一灌溉技术的实施中,灌水方式、灌水过程、灌水时段、灌水部位之间有机关联,部分环节甚至互为依存,但就其灌水方式的适宜性、灌水过程的匹配性、灌水时段的有效性、灌水部位的精准性以及其风险的形成过程而言却相对独立,前一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与后续风险的存在、发生既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截然的不同,在整个水量的适地适时适量供给环节以其独立的权属存在,构成了灌溉风险的主体。就灌溉管理来看,管理制度风险、运行管护风险之间同样以其独立的权属存在,并成为灌溉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水量的适地适时适量供给风险与灌溉管理风险之间符合概率加法理论,其灌溉风险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Rii=Riiip+Riiig-RiipRiig

(11)

式中:Rii为灌溉工程灌溉风险度;Riip为灌溉工程灌溉过程风险度;Riig为灌溉工程灌溉管理风险度。

其中,灌溉过程风险度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Riip=RiipsKiips+RiipmKiipm+RiipeKiipe+RiippKiipp

(12)

式中:Riips、Kiips分别灌溉工程灌水方式适宜性风险度、权重;Riipm、Kiipm分别为灌溉工程灌水过程匹配性风险度、权重;Riiipe、Kiiipe分别为灌溉工程灌水时段有效性风险度、权重;Riipp、Kiipp分别为灌溉工程灌水部位精准性风险度、权重。

灌水方式适宜性、灌水过程匹配性、灌水时段有效性、灌水部位精准性风险度根据定性评价结果量化确定,其风险定性评价标准及风险权重见表4。

其中,灌溉管理风险度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Riig=RiigsKiigs+RiigrKiigr

(13)

式中:Riigs、Kiigs分别为灌溉工程灌溉管理制度风险度、权重;Riigr、Kiigr分别为灌溉工程灌溉运行维护风险度、权重。

灌溉管理制度完备性、运行维护有效性风险度根据定性评价结果量化确定,其风险定性评价标准及风险权重见表4。

表4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灌溉管理风险度评定标准及权重表

4.5 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综合风险是水量风险、水质风险、作物风险、灌溉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前述风险发生的顺序,即先有水量风险,然后才有水质风险,在此基础上才是作物风险(水量满足程度),最后是灌溉风险。而且当前述风险已经发生时,后续风险只能在尚未发生风险的局部发生。由此可见,前述农业灌溉工程风险符合概率加法理论。因此,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Ri=Rim+Riz+Ric+Rii-RimRiz-RicRii-

(Rim+Riz-RimRiz) (Ric+Rii-RicRii)

(14)

式中:Ri为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度。

4.6 综合风险评价标准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按无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共5级设置风险等级,具体评定标准见表5。

表5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综合评定标准

5 实例验证

5.1 基本情况

安定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97.4 mm的某区域,规划采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实施玉米、马铃薯、葵花等作物补充灌溉。

(1)灌溉供水保证率75%。

(2)75%保证率降水量352.4 mm。

(3)400 mm降水量地区混凝土集流效率77%,沥青公路集流效率60%,土质路面25%。

(4)现有工程措施:①公路集流面80 m2,折合混凝土集流面62 m2;②农用道路(土质)集流面40 m2,折合混凝土集流面13 m2。合计折合混凝土集流面75 m2。

5.2 工程设计结果

(1)灌溉制度:从规划种植作物玉米、马铃薯、葵花作物中,选择需水量较大、需水矛盾最为突出的玉米作物拟定灌溉制度,以此为依据计算确定规划工程设计的需水过程。拟定玉米作物滴灌条件下补充灌溉制度见表6。

表6 雨水集蓄利用玉米滴灌补充灌溉制度表 m3/hm2

(2)工程设计:采用长系列法进行计算,满足玉米作物补充灌溉水量需求计算结果如下:①混凝土集流面103 m2(包括现有集流面折合混凝土集流面75 m2,需新建混凝土集流面28 m2);②水窖容积30 m3。

(3)75%保证率设计可供水量33 m3。

(4)设计采用长×宽×深=2.0 m×1.0 m×1.0 m矩形沉沙池,进行泥沙等杂质的前期物理拦截处理。

(5)采用适合雨水水质特点的网式或叠片式过滤器。

(6)要求定期进行设施、设备维护、清洗。

5.3 工程建设结果

(1)建成混凝土集流面100 m2(包括利用现有集流面75 m2,新建混凝土集流面25 m2),水窖容积30 m3。

(2)建成长×宽×深=1.80 m×1.0 m×1.0 m矩形沉沙池,进行泥沙等杂质的前期物理拦截处理。

(3)采用适合雨水水质特点的网式或叠片式过滤器,效果良好。

(4)设施、设备维护、清洗较好。

(5)预测当年为中等干旱年,降水量355 mm。

(6)灌溉制度:当年种植作物为马铃薯,补充灌溉制度见表7。

表7 雨水集蓄利用马铃薯滴灌补充灌溉制度表 m3/hm2

(7)当年种植作物需水量28 m3。

5.5 风险评价结论

采用研发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风险评价模型”-农业补充灌溉工程子模型输入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其风险计算值为0.041 1,评价结果为“低风险”。

6 结 语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风险由水量风险、水质风险、作物风险以及灌溉风险等四部分构成。通过系统深入地认识雨水集蓄利用补充灌溉工程构成、作用与基本特征以及全方位的风险要素识别,准确辨识风险来源、风险种类、风险特征及其风险形成过程,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依据概率理论,提出风险评价模型,确定风险评价标准,以典型工程为例开展定量化风险评价,科学确定风险等级,不仅可为进行雨水集蓄利用补充灌溉工程风险评价、实施风险管控提供重要手段,而且对支撑雨养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农村经济发展增长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水量灌溉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研究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微重力水电解槽两相热流动与水量分配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