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高速载人窄轨运输系统设计研究
2019-04-25吴边
吴 边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 言
个旧东区是云锡集团(控股)公司生产经营的大本营,也是云锡主要的生产人流集散地,生产人员众多,生产人员运输量较大。目前,生产人员居住于市区,而市区至矿山生产区域大部分路程为山路,其路途较远,从而造成生产人员的工作时间、体力精力过多地消耗在来回上下班时间的运输路途上。通过现有的井下坑道运输连接市区与矿山生产区域,可节省大部分的运输路程,同时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的安全系数。因此,规划和解决区域矿山井下人员快速运输系统,才能解决矿山运输难题,节能增效,安全可靠地完成生产任务。
1 基本情况
从矿山工作人员居住的市区至矿山生产区域山路约40 km,每天工作人员通勤时间在3 h左右。而连接市区与矿山生产区域的现有1 800 m中段仅10 km不到。从目前国内及国外的井下人员运输车辆速度上看,已经达到6~10 m/s(即22~36 km/h)。若采用10 m/s左右的运输速度,工作人员每天的通勤时间可缩短至40 min,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存在的人员交通问题。现针对该技术方案进行初步试验,从原有的矿山坑道中选择一段进行试验试运行,试验段长度5 km。待试验成功后,可对现有坑道进行全线改造,从而达到解决现存交通问题的根本目的。
2 运输系统的选型设计
2.1 设计基础资料
现有坑道海拔1 800 m,为原有1 800 m中段。中段长度9 887 m,巷道采用1/3三心拱断面,巷道净宽为2.7 m,墙高为2 m,巷道总高为2.9 m,巷道净断面积7.23 m2,巷道断面见图1。中段巷道最大弯道半径为50 m。
供电采用DC550V(波动范围DC375~660V),采用6相12脉波供电,受电方式采用接触网——受电弓受电。
图1 巷道断面图
2.2 机车及载人列车选型
采用湘潭电机厂定制生产的牵引电机车及载人客车,牵引车设计重量16 t,客车空车自重5.5 t,满载人数22人。载客重量:1.65 t(按75 kg/人考虑)。列车轨距600 mm,1台牵引电机车牵引2~3辆列车,每列车可载40~60人。
试验段选取一列车运行,由井下调度室进行监测。
2.3 轨道及道床结构
为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根据牵引机车质量,并结合矿山现有轨道材料进行对比,选择38 kg/m重轨进行敷设。钢轨之间采用鱼尾板进行连接,今后可根据运行情况考虑采用无缝焊接钢轨,可进行一步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
井下铺轨道床形式有整体道床和碎石道砟道床两种。整体道床对施工质量要求严格,坑内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造价高、维护量小。碎石道砟道床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维护量大,但其对坑内情况适应性较好,且兼具减震作用。故考虑采用碎石道床。
常用的轨枕形式有:木轨枕、混凝土轨枕3种。混凝土轨枕使用寿命长、轨道稳定性好,能满足高速、大运量要求。但其刚度大、弹性差,致使道床承受的压力和振动加速度增大,从而加剧道碴的粉化,造成轨道的下沉增大,对机车车辆走行部分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弯道上更容易发生。木轨枕的特点是弹性好、重量轻、制作简单、绝缘性能好。扣件与木枕连接简单,铺设和养护维修、运输方便,木枕与碎石道碴之间有较大的摩擦系数。但其缺点是使用年限较短,消耗木材量大。兼顾二者的优缺点,采用直线段铺设混凝土轨枕,弯道铺设木轨枕的方式选取轨枕,既环保可靠、又减少了维护、保养的麻烦。
钢轨扣件为联结钢轨与轨枕的中间零件。要求联结可靠,结构简单,便于拆装,还要具有弹性、减振和绝缘等性能。常用的木轨枕扣件采用普通道钉和铁垫板。混凝土扣件一般采用弹条式扣件,常见的有弹条Ⅰ、Ⅱ、Ⅲ型3种。其中Ⅰ、Ⅱ型弹条扣压力不足,弹程偏小,而弹条Ⅲ型为无挡肩扣件,适合于重大运量、高密度的运输条件,它具有扣压力大,弹性好等优点,特别是取消了混凝土挡肩,消除了轨底在横向力作用下发生横位移的可能性。因而木轨枕与钢轨连接采用普通道钉和铁垫板,混凝土轨枕与钢轨连接采用弹条Ⅲ型扣件,并在钢轨底部与轨枕之间采用石棉垫,既消除噪声又可减震。
2.4 牵引网设计
牵引网悬挂高度:根据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2009)要求,井下不行人的巷道不应低于1.9 m;行人巷道不应低于2 m;井底车场内从井底至乘车场一段不应低于2.2 m。结合电机车架线高度要求,确定架线高度为2 m。
架线采用单线弹性悬挂,顶上增加一个悬挂点,便于控制高度。悬挂间距为5~8 m。坑内架线由于悬挂间距小,平整度远高于标准铁路的水平。以往所架设的线路效果不佳,是由于施工不精确造成。所以架设方式还是按窄轨标准架设,再悬挂上做一些改进,提高安装精度。
3 结 语
目前试验段已建成并试运行成功,列车运行最低时速15 km/h,最高时速40 km/h。初步达到了试验目的,但在试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列车在通过弯道时降速比较明显,分析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由于弯道半径选取较小导致,另外弯道轨距加宽与外轨超高值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全线建设中,应注意增加弯道半径值的选取,并进一步研究弯道轨距加宽及外轨超高值的合理范围。提高弯道的通过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行速度,提高运行效率。在下一步工作中,应根据实际工作人员数量及排班情况进行统计,为列车数量选取及行车组织提供依据,并绘制区间运行图表,确定错车道位置及数量。最终达成高速载人列车全线运行的目的,解决现有交通运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