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9-04-24刘肸光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出“做”是“教”和“学”的核心。“做中学”用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目的是通过“做”,即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文章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做中学”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中学;探究;主要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性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开展“做中学”,符合小学学科的特点,也遵循学生的好动的身心特征。教学实践也表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精神。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改革。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做”的活动,发挥“做”的大作用,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提高课堂质量,笔者认为,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 巧设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
科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为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做中学”的活动,让学生“做”,首先教师从问题的设计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做”。
运用问题教学,促学生“做中学”,此时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如“物质三态是哪三态?”的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识记的层面,无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才能突出问题的探究意义。
如《植物的身体》的教学时,在课堂之初,教师提出问题:喜欢植物吗?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植物,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有哪些?你了解它们的一些知识吗?学生说出可以看到的一些植物的名称,如菊花、剑兰、一串红、爬山虎、青苔、榆树叶等后,教师进一步总结:在植物王国里,住着各种各样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无名小花,身体千姿百态、姿态万千,虽然植物种类繁多,但是,身体的结构却有相同点,有哪些共同的结构,我们一起探讨吧?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和探讨中。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问题,如:我们从远处看一棵树,可以看到什么?近看一棵树,你又会看到什么?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你可以看到哪些器官?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边的一棵松树,仔细观察树的结构……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近距离观察,既突出了“做”,也激活了课堂,促學生“做中学”。
二、 设计玩乐的活动,激发学生快乐地“做”
小学生喜欢玩、喜欢动,活动是孩子们的主要方式,并且,小学生的活动以“玩乐”为主。为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以玩乐为主的活动,激发学生“做”的兴趣,激发学生快乐地“做”,让真正意义上的“做”与“玩”和“乐”巧妙结合,实现寓教于乐之目的,突出“玩中学”“做中乐”,营建乐学、乐做的课堂氛围。
如《声音的秘密》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孩子们播放汽车奔驰在马路上的声音……让孩子们听听蜜蜂的嗡嗡声、倾听风声、雨声、雷声、闪电等的声音,听听乡间的蛙声、树上的蝉鸣和鸟叫等,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教师呈现给学生一面鼓、一个鼓槌、直尺等,引发学生思考:怎样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引导学生说出“敲”“打”等方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课桌、椅子、门等,自身会不会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它们发出声音?让学生在桌面上敲几下、在门上用手中的书本、直尺等敲一敲、听一听……这样,孩子们边思边想边做,以“玩”和“乐”为主要形式,以“做中学”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科学课堂不再沉闷。
再如,《灯泡亮了》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让“灯泡”亮起来,还可以开展小活动,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如提出探讨性的问题:你打算选择哪些材料,并设计线路图,“点亮”小灯泡?学生自主或者小组合作,通过用导线、小灯泡、电池等连一连等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也促学生“学中做”“做中乐”。为了提高学生的“玩乐”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提出更加趣味性的问题:怎样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这样的活动,更促学生动起来,提高操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促学生探究学习。
三、 设计合作“做”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利于发挥学生的各有所长,学生也通过合作,给自己带来快乐,促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合作活动的开展,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如科学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实验,让学生合作“做”,进行实验和合作,验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猜想。如《认识光》的教学时,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光”以及“光”的作用等问题之后,对于光的传播的方式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光的传播路线是什么?是直线传播还是曲线传播?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这些问题提出后,教师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小组先对光的传播路线进行猜想,如“直线传播”。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这个“做”的案例,每一个学生积极动脑、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做中学”活动,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遵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也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更是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对“做中学”深入探讨,从学生兴趣、参与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并注重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做”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做”才有效,才能架起“教”和“学”的桥梁,助力小学科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茜媛.探究小学科学“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措施[J].新课程·小学,2017(10).
[2]常攀攀,罗丹丹.杜威“做中学”的系统阐释及教改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7(2).
作者简介:
刘肸光,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