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龙”有术
2019-04-24
从实习生到船长,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承载着赵炎平的青春和理想。從2016年起,他承担“雪龙2”号监造工作。而今,他担当“雪龙2”号首任船长职责。作为一名极地考察队员,赵炎平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
赵炎平所在的集体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海科技创新奖”“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在他们身上,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极地工作者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也能看到我国极地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希望。
2004年,赵炎平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成为“雪龙”号实习生。从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开始,他连续十几年与“雪龙”号一起穿梭于南极和北极之间,总航程逾30万n mile。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他都充满热情,不分昼夜,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在建设期间,每年都需要数千吨建筑材料及科考物资。这不仅对“雪龙”号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使卸货工作成为考察队面临的首要任务。不论是当三副还是大副,赵炎平始终冲在第一线,绑扎货物,起吊带缆,指挥吊车,驾艇卸货,亲力亲为,连续作战。南极气候变化多端,好天气不等人,赵炎平和队友经常连续二十几个小时高强度作业。伴随凌冽的寒风,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他们事后往往被冻得全身麻木,爬舷梯,手脚都不听使唤。
2013年12月25日,“雪龙”号接到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求救信号后,迅速前往遇险船舶所在区域,成功转移遇险船上52名乘客。持续的气旋影响加重“雪龙”号周围浮冰冰情,浮冰厚度大大超出“雪龙”号破冰能力,“雪龙”号暂时受困,周围冰山移动对船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作为第二船长的赵炎平与船长一起乘直升机前往遇险船舶上方勘察冰情,协助船长制定营救方案。
他在驾驶台操纵时,在保证船舶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争取一切机会突围,沉着应对各种紧迫局面。
2014年3月21日,“雪龙”号接到命令,要求尽快前往疑似海域搜寻马航MH370。3月24日,“雪龙”号到达西风带边缘的疑似海域开始搜寻工作。本次搜寻历时9天。
每执行一次考察任务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赵炎平出海在外,自然无法照顾家庭。2013年,其妻怀孕待产,赵炎平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只要组织一声召唤,毅然出海执行任务。他感慨地说:“妻子和家人的坚定支持和默默付出,是我一生的幸福和幸运。”2016年,赵炎平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第一次作为船长带队出海,是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当时,他32岁。“雪龙”号在穿越西风带时遭遇了多个气旋的袭击,无法在有限的时间窗口顺利到达南极。为了减小大风浪对船舶的影响,“雪龙”号尝试在西风带中的麦夸里岛和赫德岛避风,分阶段穿越了西风带。这种大胆尝试,为今后船舶在该区域安全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4年11月18日,正在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雪龙”号。赵炎平十分振奋,深受鼓舞。
在执行考察任务期间,赵炎平带领“雪龙”号船员和海测人员,利用小艇对难言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测量,在距离难言岛0.5 n mile处发现新锚地,实测水深为30~50 m。赵炎平指挥“雪龙”号在该区域完成了抛锚。这项考察成果,为我国南极科考新站建设提供极大便利。
2016年,赵炎平调任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破冰船“雪龙2”号的监造岗位。他以顽强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完成“雪龙2”号的各项监造工作。2019年,“雪龙2”号交付使用后,赵炎平将带领全体船员继续征战南北极。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