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结构与功能观”的“植物体的组成”一节教学设计
2019-04-24奚天雪
奚天雪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苏州 215021)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植物体的组成”选自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9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第1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针对本节内容,教材告别传统的从细胞开始的编排,另辟蹊径,从宏观到微观,也即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逐层揭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利于学生形成大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难点是观察根尖的组织,分析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教材精心安排实验和观察等活动,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支撑。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认识了“细胞”,并初步接触了“组织”的概念。同时,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细胞是如何构成植物体的过程知之甚少,而且对于“组织”和“器官”这两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无缝连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设计思路
生物学课程标准重视重要概念的传递[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有效开展概念教学,本文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通过标本观察、结构模式图分析、模型制作和分组实验等丰富的活动,由宏观到微观,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指导学生运用此观点自动生成重要概念,一则深化生命观念,二则实现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获得。
具体思路如图1。
图1 “植物体的组成”的具体设计思路
3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体各器官的构成,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命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通过观察叶片实验和制作根尖模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植物体的标本和结构模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
(3)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4 教学过程
4.1 观察完整植物体的器官构成 教师提供油菜植株完整标本(图2),指导学生以两人为小组辨认油菜植株由哪些器官构成,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并回忆相应的功能,进而引出“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概念。展示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桃和番茄等的图片,鼓励学生结合生活观察经验,说出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组成。
图2 油菜植株的标本
设计意图: 相比于油菜植株实物,标本有更好的系统性,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真实反映生物体的完整形态结构特征,结合两人一组的观察,有效而直接。结合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的层次,更具有说服力。
4.2 观察植物体根的组织构成 分为两个活动。
4.2.1 活动一: 观察并分析植物体根尖的结构模式图 展示植物体根尖的结构模式图(图3),指导学生回忆根尖分区的已学知识,温故而知新,提出小组观察任务: 根尖的细胞大致有几种形态?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可能发挥着什么功能?学生细致观察并形象描述: 有的学生猜测长管状的细胞群可能与运输有关,有的学生猜测像“捆扎的枝条”的细胞群可能与支持固定有关,而这群排列整齐且个体较大的细胞可能像“大口袋”一样能贮藏更多的东西等。因势利导,回顾所学: 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为“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细胞群的功能,自动生成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的概念。
图3 根尖内组织的结构模式图
设计意图: 着重渗透“结构与功能观”,学生在感性认识下体验到: 特定形态的细胞群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相比于显微结构图,教材中的根尖结构模式图能够准确、规范和全面地展示出不同细胞群的结构,值得作为小组观察和分析的材料。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自动生成“组织”的概念,有利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4.2.2 活动二: 制作根尖的结构模型 教师提供材料(细胞群贴图、组织名称贴纸、功能贴纸、笔、双面胶、白纸、一些吸管和牙签等),并组织学生思考: 一些吸管和一些牙签分别可以模拟什么组织呢?然后,指导小组制作根尖的结构模型,并将组织名称和功能分别连接到相应的部位。在小组的分享中,提出问题: 器官根是由什么构成的?仅仅一种组织就能构成根么?几种组织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吗?组织的这种排列使得根能够完成什么功能?
设计意图: 深化“结构与功能观”,学生往往能先制作根尖的结构,然后对应到相应组织和功能,能够尝试运用“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解决实际的问题。亲自动手制作实际上是知识和观念内化的过程。小组汇报中,教师巧妙的问题串为“器官”概念的生成做铺垫。
4.3 观察植物体叶的组织构成 教师展示“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微视频和图片呈现: 制作支持物→水平斜向拉切→挑选最薄材料→制成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出观察任务: 叶片的细胞大致有几种形态?之后,通过希沃(seewo)授课助手进行小组表达交流,共同回忆叶片的结构。展示较好的显微图片,组织学生尝试完成表格(表1)。
表1 叶片结构的观察分析表
设计思路: 徒手切片的操作需要一定的练习,但也不宜在理论课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相关探究技能的训练可通过提前观看微视频或课外探究等完成,而且本节课针对叶片结构的观察应该服务于概念的生成与“植物体的组成”的教学,因此本环节将侧重在表达交流一块。学生在动手实验和直观观察后,尝试通过表格归纳叶片各结构对应的组织及功能,逐渐发展思维,是对“结构与功能观”更深入的理解。
4.4 观察植物体其他器官的组织构成 教师提供甘蔗茎和橘子果实,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生活中甘蔗渣、甘蔗汁、甘蔗皮,及橘子皮、橘子果肉和橘子白色“经络”分别对应什么组织呢?之后,展示根、茎、叶和果实的结构,提出问题:“器官”和“组织”有什么关系呢?通过问题串补充提示: 仅仅一种组织就可以构成器官吗?几种组织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吗?学生尝试自动生成“器官”的概念。
设计意图: 经过不同活动的反复练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结构与功能观”,深入理解“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在探究根、茎、叶和果实器官构成的系列活动,学生体悟并强化概念,使“器官”概念的生成更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同时,留有花和种子器官结构的探究,鼓励学生课后延伸。
4.5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展示教材中“由细胞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示意图”,指导学生尝试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提供“知识冲浪”课堂练习题。
设计意图: 重点突出“结构与功能观”的第二层内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表现在不同的结构层面上”。以直观的图示提示过程,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胞逐渐构成植物体,引导学生逐步梳理过程,从而实现重要概念的教学。
5 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设计巧妙运用多种活动展开教学,环环相扣,内容紧凑而不乱,课堂气氛浓郁,师生互动好。在概念教学上,能够关注普遍性,凸显“结构与功能观”,立足学生认知基础,给予直观体验机会,化抽象为具体,鼓励学生自动生成重要概念。巧妙渗透“结构与功能观”的两重内涵: 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