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三区”服务农民 科技助力马铃薯产业扶贫
——记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三区”科技人员陆立银

2019-04-24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陇薯三区科技人员

本刊记者/王雯慧

通讯员/刘风

甘肃省渭源县是渭河的发源地,也是远近闻名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在这里,有一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长期从事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与适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他,就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三区”科技人员陆立银研究员。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服务当地农民、推广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上,助力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洋芋,是甘肃人对马铃薯的俗称,也是当地贫困地区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甘肃省渭源县是渭河的发源地,高寒阴湿,气候凉爽,适宜喜凉农作物马铃薯生长,更适宜马铃薯种薯繁育,是远近闻名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既是六盘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又是甘肃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深深牵动着中央领导和各级部门与科技人员的心。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渭源县入户慰问,嘘寒问暖,并作出了“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对这片需要扶贫的热土,科技人员始终抱有深情厚意,时刻没有离开和忘记。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的陆立银研究员,扎根渭源县会川镇的农科院试验站,从事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与适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将先进的技术带给农民,带动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身边的贴心人

陆立银虽然已年过五旬,头发也白了不少,但他为农服务的痴心不改,依然像个小伙子一样时常奔波在田间地头。2014年以来,陆立银作为“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努力地服务农民,推广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助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陆立银主要从事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农业成果转化推广等工作。他带领马铃薯研究所栽培研究室团队与其他研究室配合,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

陆立银连续四次作为“三区”人才,对接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渭源县建军马铃薯购销专业合作社、渭源县五竹镇路麻滩村,推广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他指导对接单位进行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示范田建设、高产创建、大面积推广、科技培训,将马铃薯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用于生产,为大地的丰收书写着优秀的“论文”。

陆立银的家在兰州,距离渭源县约180千米。他每年在基层工作150天以上,走村入户,传经送宝,是一个“常进农家门、常知农家事、常交农家友、常解农民忧”的亲民工作者。他说,在田间能接地气,呼吸新鲜空气,了解农民心声。

多年来,他积极配合技术对接单位,开展试验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工作,了解农民需求,建议推荐品种,联系调运种薯,工作都做到了早安排、早计划、抓落实,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与科技服务。他每年主导编写图文并茂的农民培训教材,先后编印农民培训教材资料10多种。

陆立银经常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田间,他都要求互动交流,农民需求什么,他就培训什么。基于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早已经掌握了怎样和农民沟通交流,他的讲解总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幽默风趣,易于理解和记忆。在介绍陇薯7号、陇薯10号用途的共同特点时,他总结说:“黄皮黄肉芽眼浅,家里做菜很方便”“蒸炸煮炒炖,和面踏搅团”,点出了马铃薯的美观薯型和主食化食用的功能。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能把知识讲得这么接地气?陆立银说:“熟能生巧,讲得多了,琢磨得多了,就知道农民的喜好了,讲得太深他们不好掌握。”

在渭源县,土豆种植户几乎都认识陆立银,并把他当成知己和贴心人,在马铃薯种植上遇到什么疑难都愿意听他指导。每次培训后,陆立银都会告知农民自己的电话号码,很多农民通过电话或微信咨询马铃薯生产中的品种应用、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细节,他总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尤其是在繁种技术上,农民知道了洋芋有蚜虫、蚜虫危害的重要性、蚜虫如何防治等。他参与的讲课培训,不局限于对接区域,而是延伸到临近县区的乡镇村社。

只要陆立银在田间地头出现,农民都会主动与他打招呼谈洋芋。人们习惯叫他陆老师,或者叫他陆工。他常笑哈哈地说,我只是一个种洋芋的,做的是常规平凡的工作,只要能帮上群众,叫我什么我都愿意,就叫我老陆吧!

推广马铃薯优质品种

在对接服务中,陆立银经常与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深入交换意见,坦诚务实交流,对大田繁种管理、种薯使用、生产管理、安全窖藏、调种环节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宣传推广市场前景好的抗旱精品菜用马铃薯陇薯10号和优质多用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陇薯7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个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加快,推广地域飞速扩大,推广面积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陇薯7号和陇薯10号已经成为甘肃的主导品种,年种植面积均在100万亩(1亩≈666.7平方米)以上。

2016年初,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新篇章。国家提出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后,无论是培训会还是咨询服务,无论是走村入户还是田间地头,陆立银紧抓每个机会,每到一处都不忘宣传马铃薯全营养理念,引导农民树立马铃薯主食化观念,进一步发展种植马铃薯主食加工的新品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陆立银把马铃薯主食化理念编入了2016年以后编印的农民培训教材中,希望将马铃薯主食化的宏伟蓝图传播给更多的人。就连沿街的大饼店、馒头店、烤馍店,他一有机会便建议店主加工时掺和马铃薯,利用马铃薯加工主食食品。

〉陆立银(右)进行技术指导

在服务建军马铃薯购销专业合作社时,他不仅宣传种植陇薯10号、陇薯7号,还于2016年宣传推介曾永平引进新品种冀张薯12号。结果,冀张薯12号平均亩产达到5200千克,创渭源县五竹镇马铃薯亩产历史新高。在2017—2018年对接渭源县五竹镇路麻滩村时,他多次与村干部座谈商讨马铃薯的发展思路,了解村民对马铃薯种植的科技需求。通过调研,他发现有些农户种植的马铃薯退化快,种薯量少,缺乏马铃薯优质种薯。于是,他补贴调入马铃薯优质种薯,并在2018年4月播种前期亲自运送到村,为100户村民发放了陇薯7号、陇薯9号4900千克、马铃薯拌种农药40包,同时联系引进5个马铃薯彩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为发展特色马铃薯做准备。

持续传播马铃薯种植技术

“三区”工作的实践,给陆立银带来很多感触。他说,科技活动要与地方多沟通衔接、加强工作宣传,“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有利于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对接服务生产一线,有利于与农民的直接沟通交流,有利于科技人员下基层、到一线、接地气、面对面、察民情、解民意、办实事。

生活中的陆立银更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人。他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我人生的价值追求。”

陆立银还告诉记者,把马铃薯种植技术撒播到千家万户,让农民增收见效,是自己永恒的心愿。他将继续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努力奋斗,做好每一项工作。

猜你喜欢

陇薯三区科技人员
中晚熟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声 明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几个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寒阴湿区的对比试验
2020 年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品比试验
庄浪县山旱地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