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导法促内化
2019-04-23王玉环
王玉环
诗词是最美的语言,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意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同主题的诗词组合教学,能让古诗词的寥寥数语变得充盈丰满,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实现由量变到质高的突破。笔者以“垂钓”主题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谈谈。
一、千淘万漉巧整合,让文本更有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情景,体会诗人情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运用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诗意,但对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还不能准确、深刻地体会。我们选取主题相同(如送别、思乡、田园等)、风格迥异的诗词,进行组诗教学,能带领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的情怀。
本节课以“悠悠垂钓情”为主题,将《渔歌子》《江雪》《题秋江独钓图》三首诗词进行组合,开展“垂钓”主题诗词的群读类学。《渔歌子》有声有色,悠闲自在流淌在斜风细雨中;《江雪》孤独寂寞,千万孤独浸润在冰天雪地里;《题秋江独钓图》九个“一”字如银线串珠朗朗上口。三首诗主题相同,风格迥异,春钓闲,秋钓喜,冬钓寂,形成了“垂钓”古诗的小汇聚。这样的整合,一改单首诗词教学内容单一之原貌,有利于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学、多得、多积累,让40分钟的语文课堂内容更丰富。
二、千方百计导策略,让课堂更有效率
对于古诗词教学,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呢?把同为“垂钓”的诗词放到整个诗歌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意在抛砖引玉,通过“教”的改变,教给学生“主题式”品味古诗词的方式,让学生内化同主题诗词的学法,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1.方法引领学一首。课堂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知识。在学习《渔歌子》时,教师先重点指导长短句的读法,在学生读顺诗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画面,通过完整地描述形成对诗词大意的理解。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由面及点,思考“哪处美景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丰富学生头脑中对“白鹭”“桃花”等的具体形象,抓住“不须归”体会作者不想回去的心情,补充作者张志和的生平背景资料,深入剖析其不想回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陶醉于美景,更重要的是看透了名利,觉得追逐名利不如寄情山水,所谓“功名利禄一场空,山水自在我从容”。整首词的教学,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渗透“读、想、抓、知”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掌握了群读类学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2.扶放结合带一首。对于《江雪》的处理,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学习清单开展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学习清单,运用比较策略,通过对比学习,发现《渔歌子》和《江雪》虽然都是写垂钓,诗中有景有情,有山有水有人物,但又大相径庭:《渔歌子》呈现的是一幅江南烟雨春钓图,而《江雪》则是一幅冰雪独钓图;前者色彩鲜明,景美人悦;后者呈现冷色调,形单影只;前者让人感受到悠闲,后者却让人倍感孤独。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出《江雪》中的孤独,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行诗中的字眼,即“绝、灭、孤、独”,这首诗通过想象 “绝”“灭”二字所呈现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字字冷清,由此奠定学生对孤独意境的理解。教师还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柳宗元内心孤独的原因进行层层分析,步步深入地體会其丧母之痛,失女之痛,失去知己之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痛。而这重重不幸集中在柳宗元一个人身上,正是应了该诗的藏头——“千万孤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同为垂钓,却一个悠闲自在,一个千万孤独,这和诗中所选的景物有什么联系呢?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呀!张词中的飞鸟流水象征着自由、随意,柳诗中的“鸟飞绝”“人踪灭”“寒江雪”的清冷画面代表着孤单、寂寞。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把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甚至心灵融入诗词,在与文本的亲密对话中一次又一次主动地发现,主动探究,不仅完成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完成了对诗词“借景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理解。
3.内化迁移联一首。有了学习前两首诗的基础,《题秋江独钓图》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检验本节课同主题诗词学习方法是否行得通。学生运用“读想抓知”的方法赏景悟情,脑海中呈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渔翁,坐在一只小船上,手执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歌纵情饮酒,钓到了一江秋色。通过与前两首的比较,学生发现这首诗所写的季节不同——全诗用九个“一”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秋天垂钓图;发现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不同——诗人那一曲高歌一樽酒显得逍遥快活,十分放松。就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垂钓者,别样的垂钓情,张之垂钓在于悠闲,柳之垂钓在于孤独,王之垂钓在于逍遥。
三、千锤百炼话提升,让阅读更有意义
课堂接近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词,思考哪些可以像这样组合到一起来学习。学生想到了思乡、田园、送别等,并且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没有悲凉凄怆之气,读了使人精神一振;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哀而不伤,基调明快;而柳永的《雨霖铃》却是缠绵悱恻,深沉哀婉。
这样的课堂,教师在提升。一节课,体现了教师思想的改变,由一味地牵转变为慢慢地引,由对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教转变为主动地挖掘整合。本节课中,教师用学过的诗歌做比较,既可以温习旧知识,又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新知识;而用课外诗歌做例子,则可以扩大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精心挑选,善于比较,得法课内,受益课外,教师用心,学生省心,实在是一举两得。
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经历着由浅入深的变化:在学习《渔歌子》体会关键词“不须归”时,学生最初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因为景美或鱼的味道美而不愿意回去,当引入资料后,他们的体会有了变化,领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他们在方法运用上经历着循序渐进的深化:在后两首古诗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中,他们运用“读、想、抓、知”的方法赏景悟情,方法得以内化,潜能得到开发。有了这样的激发和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定能自己搜集、整理同主题的诗歌,通过对比、参照的阅读,体会诗歌内涵,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