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细节 解读文本
2019-04-23龚清平
龚清平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原点,是教学设计的蓝本。如果要深度解读文本,深挖文本细节不失为一种视角。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为例进行解说。
《背影》写的是父子情深,语言朴素又不失典雅,简净而又细致,且饱含深情。而“父子情深”正好体现在文中的许多细节上。因此,解读《背影》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主旨,还能让学生自然领悟“父与子的深情”,理解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从而实现传统经典文本的语言价值和情感价值。
深挖语言细节,读出文字背后的心理。“言为心声”,如第4段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常见的解读是直接发问: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
对此,教师不妨尝试在追问中变换角度。首先,问父亲所言究竟是想说“茶房不好去”那个地方,还是“茶房去”这种方式不好。待学生肯定后者,便追问:怎样停顿才能突出“茶房去”这种方式不好。原句于是变成下面的句读:“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进而指导学生一张一弛地朗读,随着语气的抑扬顿挫,父亲宽慰儿子、担心茶房的不妥帖、担心儿子安全等心理,全都融入深入浅出的品读中,与直接发问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深挖动作细节,读出文字背后的场景。如第6段中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攀”这一经典行为,常见的文本解读是:它意味着父亲过月台的艰难。但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艰难往往一带而过。
对此,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回忆上体育课时老师教引体向上的情景,问“攀”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身材矮小、无力、太胖”等答案自然会脱口而出,再借助这些因素理解“探”“缩”“微倾”等动作细节,层级化品读便可顺势而成。而且这一细节,与后文“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形成对比,学生在对比朗读中,父亲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对此,笔者采取点拨重读“再”的方法,使学生体味到了作者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对饱经沧桑的父亲产生了依恋、不舍之情;朗读“又”时采取拖延声音的方式,作者那种为过往的“太聪明”而愧疚,为父亲行为而感动,五味杂陈尽在“再、又”之中。
如此,层层深度品读,父子深情定会了然于心。此时,教师再进一步设计:请分享你与父亲或母亲的故事,试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式表达。这样的读、说、写,学生回报父母之情,便会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深挖背景细节,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朱自清”仿佛是一个遥远的陌生人,对其创作《背影》的背景一无所知。
对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深挖背景细节:“当时朱自清的家境是怎样的?试着从文中找出关键的一句话,读出其中人物的心境。”学生会很容易找到“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伤感。
此时再追问“惨淡”一词怎样理解,“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等句便成为深挖背景的素材。适时再补充“父亲赋闲”之事,学生自会在朗读中感悟到父亲当时的不易,想到生活中一个父亲的责任,从而为下文理解父子之情做了铺垫。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借助细节挖掘文本内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也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作者单位:荆门市沙洋县马良中学 )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