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汤浅现象”视角对中国未成为近代科学活动中心原因的再探究

2019-04-23王雪

科学与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转移中国

摘要:“汤浅现象”的发现,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以及产生的原因,是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揭示了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必然条件。汤浅光朝的这一发现引人思考,在16世纪以前,中国曾举世闻名,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是为何科学活动中心未曾转移到中国?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汤浅现象;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中国

汤浅光朝(1909--2005)是日本当代科学史家、神户大学教授。他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研究灵感来源于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的一项“科学和技术活动中心”的专栏。他在对《科学技术编年表1501-1950》里记录的科学成果和《韦伯斯特人物传记》里编选的有代表性的科学家进行统计处理和研究之后,发现近现代科学活动中心是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顺序转移的,并且各国科学活动的鼎盛期大约为80年,这便是著名的“汤浅现象”。这一预测曾引起当时世界各国政界、经济界和科学界人士的关注。

一、古代中国错失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因素分析

谈到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我们不得不联系到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在其不同时期所发表的多数文章中,谈及中国为什么未能成为近代科学活动中心,其表述大致为:中国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之间相对于西方国家在对自然知识等领域拥有更多的成就,但为何科学活动中心未转移至中国?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一直以来都是极具争议的,学者们对这一难题的观点、看法、态度都是各持己见。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同于西方的经济模式

中国是一个内陆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边。极具多样性的气候类型,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不同的地貌特征也促进了农耕、畜牧、渔业的多元化发展。于是,中国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农民能够自给自足,降低了对外界的依赖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政府大力鼓励农耕,重农抑商,使得商人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相比较而言,一些处在地理资源条件较差的国家,当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为人民带来美好的生活的时候,对其他国家的资源掠夺便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由此所带来的便是侵略国具有目的性的科学技术的提升。

(二)辽阔的统治地域,领导政权的懈怠

古中国也曾经历过数次的改朝换代,但是一般都以某个朝代对全国的统一作为结局。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征使得中国不能施行“几权分立”政策,因为这将导致不同政权之间的长时间摩擦以及持续的战乱,所以一般只能有一个政权作为指导,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统一所带来的国家内部的稳定会使得统治阶级安于现状,看不见管理政策存在的弊端,政策管理的落后,甚至出现像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即全世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清朝置身其外,其结果就是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而清朝却被远远的甩在世界的尾端。

(三)儒家思想的主导,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

与西方哲学的“理性”相比,中国哲学更多的推崇的是 “感性”。中国古代哲学历来以伦理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的主要代表思想是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不仅要进行自我管理,还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所以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也强调不要过多的干预,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做些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与西方哲学所追求创新性、开放性、真理性的思维相悖。中国古代哲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最终指向两种不一样的方向。

(四)先进的经验技术,不同于西方的实验科学

在古代中国人的众多发明中,四大发明的产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能够用文本来传承;火药成为西方国家实施掠夺武力手段;指南针为西方国家探寻到了神秘的东方大陆。为什么中国的发明能够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如此之大的便利,反过来对于中国却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影响?这些发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的产生,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四大发明却仅仅只是一项技术。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直觉与经验,缺乏实践与逻辑推理。我国古代发明产生的原因大都是为了使生活更加便利,是人们从经验当中总结出来的。人们更多注重有益于生活生产的技术的发展,忽视科学的发展。

(五)统治者实施的教育政策,重八股轻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秉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其原因是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大兴科举制度,认为人才只有通过对“四书五经”的学习才能产生。人们便都想要通过科举能够“一登龙门”,光宗耀祖。科举制度的兴起,无疑为国家探寻到更多的人才,但是“仕途之风”却也吹灭了“求知的火苗”,科学的幼苗被深深的埋在土里,无人问津。一些具有独创性思维的年轻人最终也抵不过社会的风潮,放弃自己的梦想开始寒窗苦读。

二、中国若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条件探究

中国之所以未能成为科学活动中心的原因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百姓们安于当下,放弃追求一些超经验的东西。其次就是受到传统的中国哲学思维的影响,遵循自然规律,不去做一些有违定律的事。最后,受到封建政权对创新思维的抹杀以及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人人都渴望追求功名利禄。

那么,中国怎样才能成科学活动的中心呢?中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条件有哪些呢?在这里笔者就个人观点大概的描述:首先学习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关系,联系使命,增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紧迫感。其次国家应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制定战略决策和全面规划,让科学的发展有条不紊的进行。重视人才培养,实施相应政策,加大科研的经济投入。再次开展一系列趣味课程,让学习不止于黑板和课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展系列创新创造比赛,调动人们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的发展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早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相对缺乏的要素会慢慢改变,随着经济成果积累的增加而增加,比如资本积累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可以利用的经济要素类型也会变得多元化、全面化。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科学的进步是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堆砌起来的。科学创新的幼苗应扎根在人们的心中,用汗水、智慧和努力来共同孕育。如此,中国将能慢慢的赶超其他发达国家,并在一次次的科技突破中实现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炎.儒家与道家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制约——兼答“李约瑟难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01).

[2]王立斌. “李约瑟难题”的由来、解答及理论启示[D].吉林大学,2005.

[3]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J].科学文化评论,2005(02).

[4]王鸿生.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

[5]董英哲,康凯,石建孝,吴国源.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03).

[6]周济.“汤浅现象”的机制分析与中国科学发展的后顾前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1).

作者簡介:王雪,(1994——)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转移中国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